從河北省張家口市區出發,一路往北,便是張北風場。隨著海拔的逐漸增高,一座座拔地而起、隨風而舞的白色大風車紛紛闖入視野。白色的塔筒、不停旋轉的風葉,巍峨矗立,插入云霄,蔚為壯觀。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的整體提速,不久后,沿海地區或許也將出現類似的美景。
近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江蘇省南通市召開的全國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國家能源局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準備工作,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招標,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至200萬千瓦之間,招標將不限于江蘇,同時入圍的還將有山東、河北、遼寧、浙江、福建等地區。
隨著各地海上風電規劃相繼出爐,關于我國“十二五”海上風電發展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各地規劃相繼出爐
當前,我國目前已建成海上風電13.8萬千瓦,分別為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10萬千瓦)、如東潮間帶示范項目(3萬千瓦)、渤海綏中單機示范項目(1.5兆瓦)和江蘇響水示范項目(6.5兆瓦),整體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占國內風電裝機總容量的比例不到1%,市場潛力巨大。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之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海上風電既是國際能源開發的潮流,也是中國風電未來的開發重點。
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當前,我國海上風電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十二五”期間,將每年安排150萬~200萬千瓦的總體開發規模,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開發,推動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在機組制造、工程設計、施工安裝、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鏈培育海上風電工程技術能力,提高海上風電產業整體競爭力。
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規劃初步提出,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為: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
據《中國風電發展報告》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開發江蘇、山東的風電基地,同時在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沿海區域開發建設海上風電場。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正迎來蓬勃發展時期,各地海上風電的規劃也都陸續出臺。
當前,我國最具備海上風電發展潛力的省份非江蘇莫屬,因為江蘇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當地很少遭遇臺風,使得目前大批海上風電運營商扎根此處。
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2010年,國家正式推出了4個位于江蘇的、總計100萬千瓦的特許權招標項目,多家風電運營商中標。這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通過審查,計劃八月前完成全部報告的評審,9月提交項目申請報告。
據了解,到2015年底,江蘇基地的海上風電裝機將實現投產200萬千瓦。其中,我國將陸續開發建成南通和鹽城等4個國家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總裝機規模為100萬千瓦;同時,啟動鹽城和南通的海上百萬千瓦風電基地。
山東同樣也是發展海上風電的重要省份,其重點開發區域為沿海陸上及近海海域。到2015年底,山東基地海上風電裝機實現投產100萬千瓦,在建100萬千瓦。
此外,浙江在去年也已經完成了《浙江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報告》,通過了國家能源局和水規總院組織的審查。預計浙江省將在2015年建成海上風電場裝機規模150萬千瓦,2020年建設海上風電場裝機規模370萬千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國還將啟動河北滄州、唐山沿海區域的海上風電項目。2015年時,河北海上風電裝機達到50萬千瓦;上海會重點建設東海大橋二期、奉賢和南匯的海上風電項目。
大型風機存爭議
當前,雖然關于我國海上風電的規劃非常多,但運營商目前也確實遇到一些困惑。
龍源電力是我國最大的風電運營商,該公司總經理謝長軍在近日舉辦的海上風電論壇上講述了自己面臨的困惑:目前國內的風電規劃還不夠完善,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充分,致使龍源電力在某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前期準備上,有數百萬元打了“水漂”。
謝長軍表示,政府的前期工作不到位,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中標企業在項目籌備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江蘇省海上風電規劃預選地點,做資源調查評估,但是做完評估提交開發申請時,才知道項目所在地與港口、自然保護區或漁業區沖突,數百萬甚至千余萬元的前期投資打了水漂。謝長軍抱怨說,政府應該把前期工作做好,第一批招標后,江蘇改變了海上規劃,導致龍源電力前期的許多工作都白做了。“我們前期勘探也花了不少錢,這個錢地方政府也不賠償。”
對于當前開發海上風電的熱情,謝長軍則潑了一盆涼水:歐洲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一個重要原因是陸上基本沒有地方了,但中國陸上風電的空間還很大。對于江蘇沿海來說,風場靠近負荷中心,臺風也比較少,比較適合海上風電建設,但是對于浙江、福建、廣東來說,千萬要小心。
“陸地上的井噴式發展,是不適合海上的。發展海上的時候要慎重再慎重,不能‘大躍進’”,他透露,龍源電力要到2016年才會開始大規模的海上風電建設。
風電開發商遇到軟環境制約的同時,硬件的發展方向也存在爭議:3兆瓦以上的海上大型風電機組是否是未來的主流,也成為了各方爭議的重點。
“隨著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誘人的海上風電市場前景讓越來越多的風機制造廠商傾心于大型風機的研制。”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華銳前不久生產的6兆瓦風機,就是為了進軍海上風電市場而依靠自主研發力量推出的大功率風電機組。據悉,華銳的10兆瓦及以上超大型風機也在研發中。
“瓜州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甘肅省酒泉市,一個以飛天藝術、航天科技聞名的西部城市,也是一座風能寶庫:其境內的瓜州、玉門有“世界風庫”和“世界風口”之稱,風力資源總儲量2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達5000萬千瓦以上。我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就建在這里。
一年多時間建成“西部陸上三峽”
出酒泉城一路西行,通往風電場的道路上,成片成排的白色風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迎風起舞。從荒蕪一片的戈壁,到望不到盡頭的“白色森林”,酒泉風電基地孕育的過程,苦中有甜。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甘肅省從丹麥引進4臺單機容量為300千瓦的風電機組,建成了省內第一座示范型試驗風電場。“當時從安裝到運行都是請丹麥的工程師和工人們來建的。”酒泉市能源辦的同志告訴記者。
2006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實施,給酒泉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酒泉市按照“建設河西風電走廊,打造西部陸上三峽”的戰略構想,大力推進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2009年一年的裝機容量總量是前12年的3.3倍。中節能公司曾歷時不到3個月就完成20萬千瓦風機吊裝任務,平均每3天吊裝兩個風機。中海油新能源玉門風電公司組建3支“鐵人”突擊隊,在建設工地上喊出“寧脫一層皮,不誤一天工”的口號,一天澆筑5個風機基礎、一天吊裝6臺風機。酒泉用短短一年多時間完成了一期工程。
規模化風電開發使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從最初的4臺單機容量為300千瓦的風電機組,到擁有32個風電場,安裝各類風機3773臺的大型規模化基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歷經數載建設,實現了由示范性試驗到大規模建設、由小型到大型兆瓦級風電機組的跨越式轉變。
在電網建設上,一期工程項目僅用8個月時間,建成計劃2年竣工的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創造了電網發展史上工程規模最大、輸電線路最長、建設環境最為惡劣、系統調試最為復雜的“四個之最”,在全世界開創了大容量、高負荷、遠距離輸電的先河。
在生產成本上,隨著基地的快速建設,開發每千瓦風電的投資從2008年的約8000元下降到現在的6500元左右,相當于建設一個10萬千瓦的風電場,可節約資金1.5億元。
在產業聚集上,全國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生產基地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嚴格準入門檻,率先推進大型國產化風機示范項目建設,目前入駐園區的35家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有上市公司18家,中央企業10家,形成年生產各種規格風機、葉片30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
一期工程的成功實踐,為指導二期工程建設、規模化開發風電產業提供了啟示,更為我國大規模開發風電產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甘肅省政協主席馮健身說:“甘肅河西酒泉風電基地是國家批準的第一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沒有什么現成的模式可以去模仿,一切靠我們自己來創新。甘肅省風能儲量大約只占全國的1/7,如果甘肅這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建設成功,那么另外6/7一定會走得更好。”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30萬千瓦以上,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提前完成。
當前要千方百計解決電力輸送和消納問題
2010年,酒泉市風電裝備制造業累計發電量達6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2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78萬噸。同年,酒泉市風電產業完成增加值60.05億元,吸納就業8000余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7.69%。在風電產業的帶動下,“十一五”時期酒泉市生產總值達到40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38.6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3億元。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推動酒泉市辦了就業、就醫、就學等方面的惠民實事,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1000萬千瓦的風電基地建成之后,按照2300小時的年發電能力來計算,可以減排二氧化碳1400萬噸。”甘肅省副省長、原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說。
據甘肅省省長劉偉平介紹,“十二五”期間,甘肅省計劃全面完成酒泉風電二期800萬千瓦風電場建設,力爭在“十二五”中期建成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加快推進風電基地二期工程建設;千方百計解決電力輸送和消納問題;積極培育產業集群,努力建成競爭實力強的新能源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