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情況介紹
2003年底,陜西省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編制了《陜西裝備制造業振興綱要》。2006年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下發后,陜西省政府積極組織相關部門,結合地方實際情況,研究制定了陜西省貫徹落實國發〔2006〕8號文件的實施意見,在政府引導、政策支持的推動下,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在企業重組改制、自主創新能力、重大產品研發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陜西省裝備制造業基本情況
陜西省裝備制造業門類齊全,基礎比較雄厚,具有較強實力。截至2006年底,陜西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725家,從業人員近40萬人;總資產1567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44億元,銷售收入980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26.22%、23.94%和23.02%。近三年,陜西省裝備制造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2%,高于2001~2003年均增速9個百分點。目前,裝備制造業已成為陜西省經濟和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潛力所在,特別是在飛機制造、航天動力、高壓輸變電設備、數控機床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
二、貫徹落實8號文件,研究部署振興工作
2006年6月,國務院在西安召開了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會議,曾培炎副總理出席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陜西省根據會議精神對貫徹落實國發〔2006〕8號文件的實施意見做了進一步的修改,經陜西省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和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形成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建設國家制造業基地的意見》,同時編制了《陜西省裝備制造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以陜政發〔2006〕38號文一并印發實施。
2006年10月,陜西省成立了振興裝備制造業領導小組,由副省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在省發展改革委下設辦公室,加強對裝備制造業的組織領導和推進工作。陜西省召開了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會議,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國發〔2006〕8號文件和全國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會議精神;以及陜西省《關于加快實施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的意見》,并提出通過實施100個重大項目、壯大20個企業集團、構筑8個產業集群、完善50個研究中心,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會議安排部署了陜西省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表彰了裝備制造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
三、提出重點突破領域,確定振興發展目標
根據《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建設國家制造業基地的意見》和《陜西省裝備制造業"十一五"發展規劃》,陜西省按照"突出重點、重在改革、大力創新、政策支持、政府引導"的總體思路,選擇了飛機、航天設備、輸配電成套設備、汽車、數控機床、工程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專用設備制造等8個關鍵領域,作為實現重點突破領域。陜西省明確了裝備制造業振興發展目標:到2010年,陜西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700億元,年均增長20%,占陜西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6%提高到12%,綜合經濟效益達到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西安、寶雞、漢中等地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產業集群和集中地;重點培育10個年銷售收入達到或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20個以上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集團,綜合經濟效益和整體競爭實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逐步形成重大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和基礎裝備等專業化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裝備制造業格局。
四、加快企業改組改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陜西省重視企業改組改制改造工作,先后完成了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組建工作,加快西電公司整體改制工作,推進延長石油集團參股陜汽集團,一批裝備制造企業在改組改制中體制機制得到改善。同時,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資金支持力度,2005~2006年,陜西省技術改造和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以及陜南突破發展資金支持裝備項目29個,共安排資金1.17億元;2006年度新設立的陜西省裝備制造業專項資金安排項目18個,安排資金1億元;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增強了企業競爭力。通過舉辦陜西省裝備制造業論壇,開展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調研,進一步拓寬發展思路,促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和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工作。
五、建立技術創新平臺,推動重大裝備自主化
目前,陜西省擁有4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9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裝備制造業占8個,11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裝備制造業占80%以上。陜西省成立了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和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為原始創新開展集成創新和再創新提供了平臺,努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重大裝備自主化工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在輸變電、航天、移動通訊設備等方面一批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民用飛機在基礎建設、軟件設計、加工制造等方面通過國際合作,制造技術得到提升,目前,已完成了ARJ21-700支線客機設計,進入部件生產制造階段;新舟60渦漿支線客機不斷滿足客戶需求,完善服務保障體系,開始走向國際市場。航天"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動機,參加載人航天飛行和各種衛星發射均獲得圓滿成功,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動機研制取得階段性成果,利用航天技術研制和開發衛星及星載設備,衛星地面應用設備獲得重大發展。西電公司是國內惟一能夠提供±100千伏以上直流輸電成套技術與成套設備、±550千伏及以上直流輸電關鍵設備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關鍵設備的企業,目前,正在全面開展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的研制和生產;西安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研制出了我國直流輸電急需的光控和電控兩種6英寸4000安、8000伏的特高壓大功率晶閘管。西安煤礦機械廠研制生產了我國首臺特大型年產800萬噸2210千瓦交流電牽引采煤機。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的軸流壓縮機和能量回收裝置(TRT)國內市場占有率98%,成功研制了國內首臺(套)4000立方米以上高爐用軸流壓縮機和能量回收裝置。
六、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省裝備制造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與全國其他老工業基地一樣,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困難,為了加快振興陜西省乃至全國的裝備制造業,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提出建議如下:
(一)加快研究制定落實8號文件配套政策
國發〔2006〕8號文件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四部門發布了《關于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有關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財關稅〔2007〕11號),但缺少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而且國發〔2006〕8號文件中諸如重點領域裝備技術政策,訂購和使用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加強進口設備管理辦法等遲遲沒有出臺。建議國家加快研究制定落實8號文件的相關配套政策和實施辦法。
(二)設立國家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關鍵領域
前幾年,國債專項資金在全國工業重點行業的結構調整及重大裝備自主化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其中大部分用于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地區按照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的10%補助也獲得了很大的支持。目前,隨著國債專項資金逐步淡出,陜西省工業獲得國家資金支持的總量在不斷減少。國務院國發〔2006〕8號提出國家在年度投資安排中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重大技術裝備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建議國家在設立專項資金時要有一定的規模,并對國務院國發〔2006〕8號明確的16個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裝備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三)老工業基地享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西部的關中、成渝地區基礎雄厚,特色明顯,已經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裝備制造業基地,但歷史包袱沉重,國企改革任務艱巨。為充分發揮現有的裝備制造業基礎和優勢,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全國老工業基地,特別是西部裝備制造企業的歷史包袱問題,給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同樣的政策支持,并在重大項目布局、專項資金引導方面予以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四)加強首臺(套)國產重大技術裝備應用協調工作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對陜西省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和自主化工作的指導,優化配置市場和技術資源,力爭"十一五"期間使陜西省的一些重大先進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突破,如陜鼓集團4000立方米以上高爐用軸流壓縮機和能量回收裝置,西電公司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同時,加強對訂購和使用首臺(套)國產重大技術裝備等的協調力度,研究制定相關鼓勵和支持政策辦法。
(五)請求國家將大型飛機研制總裝布點陜西
陜西省是全國最為重要的航空工業基地,綜合實力約占全國航空工業的1/3,集大中型飛機研發、制造、試驗、試飛鑒定、產品支援和教學為一體,其有較為完整的航空產業體系。經過近10年的努力,陜西省航空工業已掌握了研制大型飛機的部分關鍵技術,為大型飛機研制提供了良好平臺。在陜西實施大型飛機項目的研發和總裝等主體工程,有利于產業聚集,發揮已有優勢,縮短研制周期,減小投資風險;有利于利用多年來飛機研制和國際合作的經驗,通過軍民機技術的相互借鑒,促進大型飛機研制的自主創新;有利于國家西部大開發三大重點區域之一關中地區的率先發展,進而輻射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協調發展。自主研制大型飛機,是我國新時期的重大戰略選擇,陜西省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請求國家把大型飛機研制總裝布點陜西,確保這一戰略目標順利實現。(陜西省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