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中石化董事長因為一連串有違常識的發言,以及廉潔表態,成為明星人物。
傅成玉先生的態度是:第一,央企是不是壟斷不好說,因為不知道壟斷具體指的是什么;第二,中石化一天給國家交稅8.8億,改善民生、擴大就業,是對社會的貢獻;第三,央企既得利益無真憑實據,中石化職工買不起房,沒有福利分房;第四,央企高層工資收入是國資委定的,他本人未拿董事會批準的股票期權; 第五,央企的環保好于其他企業,人們恐懼化工項目是信息不對稱,霧霾主要是煤炭惹的禍。總結來說,央企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兩桶油非壟斷論,發改委、國資委有關官員都有過類似表述。以國際競爭為由否認央企壟斷,是混淆是非的一種方式,國際競爭者得到特殊許可才能進入本地市場,而本土民資從油源到加油站整個產業鏈受到扼制,如果封閉的特許市場不叫壟斷,這世界上就沒有壟斷企業了。
行政壟斷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允許其他企業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如果不行,那就叫壟斷,有關官員與傅成玉先生應該補上市場經濟這一課。
如果如傅成玉先生所說,央企沒有既得利益,有的只是國家利益,那么央企顯然只是政府利益的代理人,就沒有理由稱自己是市場競爭企業。一系列曝光的案例證明,央企不僅有自己的利益,還很大,部門利益、集團利益、個人利益糾纏不清,一向是國企頑疾,不過表現形式各有不同。或者表現為天價吊燈,或者表現為公款購入大批茅臺,或者表現為低價購入福利房,甚至可以表現為打著中石化名義的地方銷售公司在當地大肆參與高利貸——— 如果所有這些媒體曝光,有關人士都戴著有色眼鏡不愿意承認,那么,國家審計署的公告畢竟是體制內的自我監督機制,不容否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規定,審計署2011年對中國石油[8.85 -0.34% 資金 研報]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集團)2010年度財務收支情況進行了審計,并對審計范圍內涉及的重大事項追溯相關年度。僅舉兩例,從2008年至2010 年,中石化集團有31個建設項目未按規定進行招標,涉及合同金額16.66億元。截至2010年底,所屬山東、北京和四川分公司的全資或控股加油站中,有 2361座缺少規劃證、土地使用權證或房產證等。雖然事后進行了糾錯,但面對參照國外的石油定價體制,面對千億元的利潤總額,任何成本考核都會顯得乏力。結果就是,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的效率遠遠低于國外知名油企。
壟斷企業也有利潤,也會招工,也能解決就業,也能形成產業鏈,但這些所謂的貢獻是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有的貢獻,無論國企民企。考核一個企業的社會貢獻,除了業績、利潤之外,必須看到衡量對市場的長遠發展,考慮到能否建立一個公平、高效的市場。
如果企業的利潤通過壟斷而來,如果企業內部形成自我封閉的招工體系,如果薪酬根據級別、級別根據任命而來,這樣的利潤只不過是向全社會收取的基礎資源壟斷稅,而非靠市場競爭、效率管理得來的利潤,這樣的企業與官商合體的近兩百年前的洋務運動制造的大企業,沒有本質區別。
傅成玉先生有一點說得沒錯,成品油的稅收極高,由此引申出的疑問是,央企如此高的稅收到底用到了何處,雁過拔毛式的基礎資源壟斷稅收,是否在公共財政中得到了合理、高效的配置,央企到底是保障經濟安全的基石,還是保障特殊利益的錢袋子。
不僅如此,今年財政部向全國兩會提交的預算報告顯示,2012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970.83億元,支出929.79億元。其中,中央企業社會保障支出4.39億元,國有股減持收入補充社保基金支出17.21億元,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50億元。匯總上述幾項,中央國資經營中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的總額為71.6億元,占支出總額的7.7%。如將央企社保那部分支出從整個民生支出中扣除,則占比僅為7.2%左右,大部分收益因科技創新、節能減排項目、改革脫困補助、國有經濟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重新回到央企內部——— 央企收益成為內部脫貧、內部封閉式調節的手段,這哪里是惠澤民生,是借助壟斷扶助本不該生存的市場淘汰者,既降低了社會總體效率,又提高了社會總體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