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煤炭行業協會統計,2015年我國煤炭行業總產能為57億噸,未來仍將有5億噸的在建產能將陸續投產,而煤炭需求約在35億噸左右,并仍將持續萎縮,因此,行業產能過剩非常嚴峻,去產能已是必然。
這一輪煤炭價格漫長的下跌開始于三年前。長江期貨煤炭行業研究員李其保認為,2012年以來,煤炭行業受產能投放錯配沖擊,價格進入下行周期,目前煤價已經跌至2004年水平,行業虧損面已達85%。但市場機制下跌產能過剩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緩解,甚至呈愈演愈烈的態勢,原因在于產能投放的滯后性效應。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從大的背景來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房地產低迷、環保壓力倍增、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如今的煤炭、鋼鐵行業舉步維艱,在產能過剩、需求低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煤焦鋼價格一路走低,企業經營困難并出現大面積虧損。
光大證券研究稱,截至2016年1月25日,A股已有1420家上市公司披露2015年報業績預警信息。其中預警為負面(含預減、續虧、首虧、略減)合計占比為34%。主要分布行業為采掘、鋼鐵、建筑建材、有色金屬等。
在此情況下,2015年政策層面關于煤炭行業去產能改革細則不斷出臺。盡管如此,煤炭行業現有產能依然龐大。據中煤協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其中正常生產及改造的產能為39億噸,新建及擴產的產能為14.96億噸,其中有超過8億噸為未經核準的違規產能。
光大證券認為,整體來看,上游強周期性行業資質下沉基本上符合市場預期。國內房面,隨著中國經濟的階段式下行,對于煤炭、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等需求持續下滑,而國內由于體制原因產能不能及時出清導致此種行業內供給嚴重大于需求,價格不斷下行,侵蝕上市公司的利潤。國際方面,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下行也使得國內價格繼續承壓。預計未來這些行業積重難返,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是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