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
新能源企業正在遭遇一場危機。從國內情況來看,市盈率越來越低、整體狀況不佳,500多家企業排隊上市;海外情況也不容樂觀,行業整體動蕩,很多中國企業出現誠信危機,得不到投資人青睞,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甚至開始考慮退市途徑。
伴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問題多多,該領域的投資增速也逐漸放緩。有數據顯示,2005~2006年期間,80%~90%資金都投入到新能源領域,但近一兩年新能源投資資金只占30%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環保領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最近舉行的第五屆清潔技術投資峰會上,一些私募股權基金的代表對新能源投資表示出明顯的謹慎態度,卻明確表示更關注土壤修復等環保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曾指出:全國1/6的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威脅,經濟越發達,土壤污染越嚴重。例如,廣東省僅有11%左右的耕地未受重金屬污染。
面對巨大的市場,環境修復是否能接棒新能源成為下一個投資金礦?
新能源潛力將盡?
2005~2006年,一輪太陽能大發展的熱潮造就了十幾家海外上市的國內太陽能公司,也讓新能源投資一下熱了起來。不過,近一兩年來市場卻稍顯沉寂,除了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數量減少,很多上市企業的市場估值也大幅降低,讓很多投資人大呼上當。
尤其是2011年以來,
歐債危機導致歐洲市場大幅縮水,很多政府削減了補貼,包括尚德、英利在內的中國企業面臨巨大壓力。而由于國內市場的發展暫時無法彌補歐洲市場損失,促使新能源投資人開始思考:這個領域里還有沒有進一步投資的機會?
圓基環保資本董事郭東軍指出,現在去美國上市的新能源公司越來越少,大部分將目光瞄向國內創業板和中小板,再配合國家宏觀政策的導向,給國內資本市場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以前中國太陽能公司到海外上市,跟投資人之間溝通信息不對稱,讓資本市場很難對企業有合理的估價,現在本土資本市場發育更加成熟,對國內企業,尤其是新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來說,是非常好的推進。”郭東軍說。
而在新能源技術中,郭東軍更看好太陽能技術,尤其是光熱發電、聚光太陽能等需要幾年培育期的新型技術。他指出,最早投資無錫尚德的幾家投資公司也是在整個太陽能市場爆發之前就已經潛伏進去,最后才得到了最大的投資回報,“我們也希望能夠捕捉到這樣的機會,參與到這個行業更早期的發展中來”。
Westly Group大中華區總裁陸景鍇則表示,行業中的不良企業終究會被驅除出去,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形象必將重振。“這肯定是比較嚴寒的一個冬天,但并不代表我們所做的投資都沒有希望退出。”
土壤修復潛藏商機
“中國環境污染非常嚴重,特別是土壤破壞非常嚴重,今天我們不管吃素還是吃葷都會出問題,目前已經有些企業正在嘗試有機土壤修復,我們特別關注這塊技術。”陸景鍇說。在他看來,中國作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有大量土地需要修復,市場巨大。
實際上,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由來已久。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曝出,但是,我國環保市場卻始終發展得“不緊不慢”。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環保市場較小,沒有較大規模的公司,更沒有專門做土壤修復的公司。
2011年底,《國家環境保護“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優先實施8項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全社會環保投資需求約3.4萬億元。郭東軍表示,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環保市場將非常有機會。
環保市場破局首先將面臨技術門檻問題。郭東軍舉例說,過去5年,我國水處理行業雖然融資環境和商業模式有所改變,但技術創新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普遍存在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不足的問題。“新能源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實質上是由技術推動的,環境治理在技術上還需要更大突破。”
另外,由于環境治理的服務對象往往是政府,這也限制了行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導致難以出現全國性龍頭企業。
郭東軍指出,我國行政力量強大,政府系統內有些環境治理的公司實際上已經瓜分了市場。其次,環保市場需要政府資源,因此企業以區域性公司為主,全國性公司屈指可數。但他同時表示:“隨著技術和市場成本競爭的推動,這個行業未來一定會有整合,我相信會出現全國性龍頭企業。”
陸景鍇則強調,雖然政府是比較大的門檻,但很多政策正在改變,最后買單的不一定是政府。例如,
中石油、
中石化已經被要求在干枯油井附近進行環境修復。
“這已經是現成的市場。政府如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層面都有比較明確的、能夠貫徹的做法,我相信未來遲早還是要走向由企業來買單的市場環境。”陸景鍇說。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