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動蕩大國漁利 高油價重傷全球經濟
11月23日,埃及沖突持續至第五天;利比亞宣布建立過渡政府;也門總統可能交權;對伊朗“動武”不成,敘利亞正成為中東地區又一個搖搖欲墜的“靶子”。
分析人士表示,從伊拉克到敘利亞,美歐國家在中東資源富裕地區的“洗牌”行動仍如火如荼,他們習慣了在動蕩中尋找利益機會,而
國際油價將在這場動蕩中再次重傷全球經濟。
中東重建之路漫漫
11月22日,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阿卜杜勒·拉希姆·凱卜宣布成立過渡政府,他本人出任總理,這標志著利比亞正式走上了重建之路。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部落關系和大國勢力斡旋,利比亞過渡政府的重建之路可能一波三折。凱卜表示,當前過渡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社會穩定。然而,經濟學家認為,利比亞當前的要務應該是盡快恢復其石油支柱產業,以獲得重建資本。不幸的是,利比亞大量海外資產仍處于凍結狀態,國內銀行系統目前處于僵死狀態,流動性嚴重不足,根本拿不出錢來支持政府調控。另外,國內民眾對新政府改善民生的期望頗高,已大大超出政府的承受能力。
利比亞新政權迎來曙光當天,也門總統薩利赫也同意交權。成立以副總統哈迪為首的軍事委員會管理國家,薩利赫繼續擔任名譽總統,但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在簽字后的90天內也門舉行總統大選。
中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余國慶對《國際金融報》表示,從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的經驗看,不管是敘利亞還是也門,領導人下臺是必然趨勢,只是方式略有不同。也門總統之所以能夠安然下臺,是因為其與沙特關系較好,但薩利赫下臺,并不意味著也門社會經濟現狀會迅速變化。
事實上,最早“革命”的埃及第二次動亂已經進入第五天。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坦塔維11月22日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稱軍方接受謝拉夫內閣的辭呈,同意成立新的“民族解救政府”,在明年6月30日前進行總統大選,但民眾的懷疑心態依舊難以改變。政局動蕩都是以經濟衰退為代價,昨日埃及股市繼續大跌,一度暫停交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埃及今年經濟增長率為1.2%,低于去年的5.1%,旅游業復蘇無望。
敘伊主演中東局勢
現在的中東,幾乎成了大國博弈的戰場,但美歐國家最在意的還是敘利亞的變天,分析認為,敘利亞及伊朗的變數最大。
11月22日,俄羅斯3艘軍艦駛入敘利亞塔爾圖斯海域,俄軍事專家認為,俄航母在敏感時期駛入地中海,是俄軍政高層的一個刻意安排,也是力挺其傳統盟友敘利亞的表現。俄外長抨擊西方呼吁推翻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政權的舉動是國際性政治挑釁,這被一些媒體解讀為莫斯科將充當大馬士革保護者的信號。以色列《國土報》稱,俄羅斯是在向西方發出明確信號,不希望外國對敘利亞內亂進行任何干預。
余國慶認為,俄羅斯軍艦駛入地中海并不意味著會發生軍事沖突,但美國最終可能通過政治施壓的方式達到其“洗牌”目的,F階段中東問題升級,是因為幾大國在特定時間內關注下一個存在潛在軍事沖突的地區——伊朗。因為敘利亞并不是重要的產油國,其能源主要依賴土耳其,制裁敘利亞只是為了進一步孤立伊朗。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崔新生在對《國際金融報》分析,美歐近期逼迫巴沙爾下臺,甚至支持敘利亞反對派的一攬子奪權計劃,就是為了向伊朗表明姿態,整個中東都在其控制之下。
盡管俄羅斯和中國反對美歐國家對伊朗的進一步制裁,但歐美已經準備繞開安理會,直接對伊朗進行封鎖。
崔新生認為,當前美國仍然扮演中東“仲裁者”的角色,完成其中東布局大計。美國認為,敘利亞變天的重要性超過利比亞,敘利亞動蕩絕對不利于其利益所得。只要控制了產油國,就可以繼續掌控對全球產業鏈的定價權。
油價動蕩重傷全球經濟
昨日受大國制裁伊朗消息影響,國際油價上漲92美分至97.86美元,與周二相比,上漲了1%。過去幾個月,美國汽油需求出現下滑,但許多州的汽油價格在升至4美元每加侖,現在又跌至3美元附近,這是一種危險跡象。投資者擔心可能影響中東局勢世界第四大產油國的原油產量,而埃及、也門和敘利亞的動蕩也會影響石油供應。
余國慶認為,受中東局勢的影響,國際油價近期處于高位震蕩時期,這對世界經濟極為不利。分析師Andrew Lipow認為:“當前市場最擔心的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因為歐債危機影響了供求關系,中東局勢又加劇了這一緊張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