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土之訟來了?
據悉,近日美國和墨西哥已經向WTO提交了一份備忘錄,指控中國稀土政策存在貿易保護主義,并要求取消稀土配額。專家表示,中國的稀土政策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稀土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中國并不限制外資進入中國稀土深度開發領域,因此這種責難站不住腳。同時,其它國家對于中國稀土出口政策的指指點點,客觀上也利于倒逼國內稀土開采、分離、應用等各個環節的改革,加快稀土行業走向健康發展的步伐。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稀土學會理事長干勇院士在“第三屆包頭稀土產業論壇”上向外界透露,美國和墨西哥已經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交了一份備忘錄,指控中國稀土政策存在貿易保護主義,并要求取消稀土配額。
媒體還報道稱,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林東魯也證實了此消息,并表示國內正在積極應對潛在的訴訟風險。
本報記者10日就此事致電商務部條法司世貿組織法律處,該處相關人士表示對此事并不知情,目前沒有正式收到有關稀土的訴訟。
7月WTO爭端解決機構散發了關于歐盟和美國訴中國限制九種原材料出口一案的專家組報告,報告稱中國限制九種原材料出口不符合WTO規定。此后便有專家稱歐美此舉意在“投石問路”,下一個目標可能鎖定在稀土上。去年中國加強對稀土開采、生產和貿易管理的管理,也被美、日、歐等許多稀土進口國稱之為中國政府出口限制行為,違反了WTO規則。
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歐美等國對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一直耿耿于懷,若真要向WTO提起訴訟也不足為奇。
占了便宜還賣乖
商務時評專家、原五礦商會副會長周世儉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稀土原材料供應全部來自中國,但這并不代表WTO其它成員國沒有稀土資源儲備。美國能源政策分析家向國會提交的一份名為《稀土元素——全球供應鏈》的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占世界36%,產量則占世界產量的97%。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稀土儲量占世界13%,而產量為零;俄羅斯儲量占世界19%,產量為零;澳大利亞儲量為540萬噸,產量為零。長期以來,這些有稀土儲備但不進行生產的國家享受著中國廉價的稀土,已經獲得了巨大利益。只要中國對稀土出口政策稍有動作,他們便開始聒噪不止。
周世儉認為,歐美對于中國9種原材料出口的訴訟只是為責難中國稀土政策作鋪墊,稀土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
事實上,7月商務部公布的2011年第二批一般貿易稀土出口配額通知顯示,今年第二批稀土出口總額達到15738噸,加上去年年底公布的今年第一批配額14446噸,全年配額達到30184噸,較2010年的3.03萬噸基本持平。在稀土出口問題上,中國不應受到指責。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記者表示,中國進行稀土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防止國內私挖濫采和瘋狂走私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等行為,以促進中國稀土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促進稀土的世界范圍內的應用更加合理,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變化。一個國家對于不可再生類資源的保護是不容外人質疑的。在世貿規則中,對于資源枯竭、對環境有破壞、不可再生的資源,任何成員國是允許進行必要的限制開采的,而且這種限制是一視同仁的,只要做到這些,就符合世貿規則。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學院院長趙忠秀向記者表示,中國的稀土政策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稀土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中國并不限制外資進入中國稀土深度開發領域,因此這種責難站不住腳。
專家指出,國外對于中國稀土出口政策的指責主要是認為內外政策不一。
干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并不單獨控制對國外的出口,國內也在控制總量,價格更是一視同仁。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多次表示,中國的稀土政策不存在內外有別,最終的目的是避免稀土無序開采造成的巨大環境破壞。
事實上,今年以來稀土價格的高漲也給中國本土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一家稀土應用企業老總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曾頻繁提到,由于稀土價格高漲,不少風電、新能源汽車等下游企業已經因為不能承受高價而被迫使用其它替代材料或者停產。
抓住機遇促調整
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其它國家對于中國稀土出口政策的指指點點,客觀上也利于倒逼國內稀土開采、分離、應用等各個環節的改革,加快稀土行業走向健康發展的步伐。
趙忠秀表示,如若美、墨向WTO提起訴訟,按照WTO程序,從磋商、調查到最后的裁定大約需要兩年時間,中國完全可以在此期間內對稀土產業進行大改革,只有國內稀土產業走上健康軌道后,才能駁斥國外的責難。
中國稀土協會辦公室主任陳占恒亦持此觀點,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對稀土出口采取的配額出口管理容易被外人抓住把柄,成為貿易摩擦的誘因,但在目前國內稀土產業鏈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稀土出口配額有其存在的必要,在稀土產業鏈走上健康軌道之前不可廢止,“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內稀土產業是否能夠告別無序狀態”。陳占恒說。
5月,國務院已發布《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共22條!兑庖姟分赋,將大幅提高稀土資源稅征收標準,抑制資源開采暴利。改革稀土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大政策調控力度,逐步實現稀土價值和價格的統一。加快轉變稀土行業發展方式,促進稀土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控制開采和冶煉分離能力,大力發展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產業,進一步鞏固和發揮稀土戰略性基礎產業的重要作用,確保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用1~2年時間,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
陳占恒認為,在今后的稀土管理工作中,只要完成此22條意見的70%,稀土產業便將舊貌換新顏。事實上,在《意見》出臺后,以央企為主導的南方稀土整合步伐明顯加快,但如何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各個稀土管理部門及稀土產業鏈上各個企業的之間的利益關系仍是一大難題。
周世儉建議,目前最好的辦法是將出口配額管理移至生產領域,同時嚴加監管,在采礦權、資源稅、環保稅等方面采取措施,這才是治本之策。
相關鏈接
外企無礙中企主導稀土領域
部分業內人士在此間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上指出,雖然外國企業正努力挺進稀土上游生產領域,但是今后5年內,外國企業無法撼動中國企業在稀土上游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而會扮演價格追隨者的角色。
受上游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近年來,國外加大了稀土資源勘探和開發的力度。目前在美國、澳大利亞、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一批稀土上游生產項目正處于實施或計劃之中。
包鋼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忠分析說,近年來,外國企業在稀土上游生產項目上正陸續取得進展,但是國外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存在10多年的稀土上游產品生產空白期,由于要解決項目建設、運營、環保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恢復起來需要一定時間。
此外,目前外國企業實施或計劃實施的稀土開發項目主要停留在資源勘探和初級產品加工領域,相比之下,我國擁有從稀土采選、冶煉分離、稀土功能材料等完整的產業鏈。
部分業內人士分析說,綜合外國稀土生產項目進展、產品品種、生產規模等因素看,預計2013年之前,稀土定價權會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中,到2015年外國企業在稀土市場也只是扮演價格追隨者的角色。
近年來,稀土產品價格逐步向其戰略資源的價值回歸。比如與今年初相比,今年7月份國內市場鑭、鈰、鐠、釹4種稀土元素的相關產品價格平均提高了3倍以上,鋱、鏑、銪等中重稀土元素的相關產品價格提高了5倍左右。
包頭(包鋼)稀土研究院原院長趙增祺等專家認為,隨著國外稀土資源的開發和加工項目建立、運行,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稀土市場將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供應格局,這有利于中國稀土礦山生產年限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