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是想把世界都買下來嗎?看起來還真是這樣。僅在六、七兩個月,從煉油商中石化到北京汽車制造商和家電巨頭海爾,分別在伊拉克投資油田,在德國投資通用歐寶,在新西蘭投資一家高檔電器制造商等。
中國海外投資總額已達1700億美元,不過這只是美國海外投資的1/30。但中國增速極快。去年,中國海外投資增加了一倍,達到520億美元,中國政府的經濟部門預測今年還將再上漲13%。“經濟危機正使價格變得越來越有利。”紐約Rhodium集團合伙人羅森說“這正是中國抄底的機會。”
中國公司在海外強力擴張并購可能對全球經濟來說是個好事,因為它使中國出口商手里的外匯得以流通和健康運行。
購物有的是錢
不論是對中國公司還是對他們的獵物來說,并購都不是件容易事。盡管中國人學得很快,他們還不是重組并購的行家。他們的并購經常引發投資者或當地選民的阻擊,這也就意味著大量的失敗和挫折。
初嘗刺激的中國當然會繼續玩重組并購游戲,他們現金充裕。由于有政府支持,公司貸款也絕不是問題。“大多數銀行是國有的。”北京某商學院教授周春生(音譯)說,“想做海外投資的公司會發現貸款相當容易。”
網絡民意以及學界人士對中國將2.1兆外儲花在低收益的美國國債上多有不滿。“美國不負責任的行為造成我們外匯資產的通脹,我們為什么還要為他們買單?”阿爾伯塔大學政治系教授江文然(音譯)問道“用來購買公司更好。”
中國政府之前曾支持過海外探險,但是,“自年初以來,支持的力度加大了不少,”與高層頗熟的昆恩說。3月16日,商務部宣布,從5月起1000萬美元以下的海外投資在省一級批準即可。而自8月1日以后,為促進海外并購,購買外匯將變得更加容易。“監管機構將給予綠燈放行。”中央財經大學的教授郭田勇說道。
政府也在刺激企業這樣做。7月4日,管理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機構負責人李榮融公開表示,中國企業達到國際規模的還太少。“我們必須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
并購技巧不行
最大的投資一定會落在生態能源方面,否則不足以解中國能源之渴。這樣的決策需要精確操控。“為了避免潛在的政商界的反對情緒,中國石油和商品企業往往十分謹慎地選擇目標。”愛丁堡WoodM ackenzie能源顧問公司負責并購事務的帕克說。“中國傾向于收購那些在同領域內沒有激烈競爭的企業。”舉個例子,雖然也引發了一些不滿,但購買瑞士的A ddax石油公司,可以為中國獲得尼日利亞和伊拉克的石油。
投資失策的后果往往極為嚴重。最新的一個例子是原計劃以190億美元投資澳洲能源巨頭力拓的中國鋁業。力拓需要錢,但是股東卻質疑再賣給中國鋁業18%的股份是否明智,許多政客公開譴責這項交易。力拓反悔了。北京媒體嚴厲地指責:“力拓就像一個出爾反爾的婦人,曾經喜歡中國鋁業的錢,但是卻不愛這個人。”
觀察家想知道到底中國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學好并購技巧。“中國公司的金融技巧還是不如美國或者歐洲甚至印度公司那么先進。”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古普塔教授說。“結果是在并購案中,中國企業常常花冤枉錢,有時也抓不住機遇。
魚與漁的問題
中國公司有時也嚇跑那些潛在的目標,以中國制造商和零售商為例。“不少并購只是為了收購技能和技術知識。”上海普華永道的合伙人菲利普斯說。這確實是海爾收購新西蘭費雪派克家電商的原因:海爾想學習他們的設計。
在北汽和德國歐寶的案例中,“北汽將歐寶看作自己的轉型的機遇。”J.D .Pow er A ssociates中國區總監鄧恩說。歐寶的技術將會給北汽在中國的汽車大戰中添翼不少。但是德國人害怕中國人只對歐寶的技術感興趣,而不注重對歐寶品牌的恢復推廣。消息人士稱這將限制北汽奪標的機會。
中國其他的失敗案例包括上汽在2004年收購51%韓國雙龍汽車股份(現已破產),以及仍受爭議的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但是中國企業正在學習。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凍結了四川騰中收購通用悍馬,就是害怕中國企業不適應、缺少管理一個美國公司的能力(項目被凍結的其他原因是對悍馬環保評估)。
中國公司海外擴張的未及之地是美國。2005年中海油對優尼科競標的流產曾觸發了美國國會的爭論風暴。“中國公司以為他們是在用市場機制來并購企業,但是卻卷入了政治紛爭。”布什政府的副國務卿助理費根鮑姆說道。
不過這并不妨礙中國公司在其他國家擴張。在澳大利亞已開始了,包括一個14億美元的中國五礦對O Z礦業的收購,以及7.7億美元的華菱鋼鐵對福特斯庫金屬集團的收購。“公司壯大以后到海外尋找新機會很正常。”周教授說,“未來將有更多的中國海外并購,而世界也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