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研制的國內首臺9000米鉆機從準噶爾盆地傳來令人無比振奮的消息,由這部鉆井“利器”承鉆的我國陸上最深風險探井——莫深1井成功完鉆,井深達7500米,從此開創了我國陸上石油超深井鉆探的新紀元。
而此前,在四川德陽承鉆川科1井的由寶石機械公司研制的全球首臺陸地用12000米交流變頻電驅動鉆機,經受住了強烈地震的考驗,成為多家著名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新聞。
寶石機械公司近幾年相繼研制成功國內首臺海洋模塊鉆機、國內首臺2200HL高壓泥漿泵、全球首臺7000米環軌移動模塊鉆機等數項填補我國石油鉆采裝備空白的高新技術產品。
由此,我們深刻領會了“寶石機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創新史”這句話的厚重內涵,它高度概括了技術創新在公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近年來,寶石機械公司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項目每年都保持在20項以上,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公司研制成功的一項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石油鉆采“重器”,使領跑中國石油鉆采裝備行業研發重任的“寶石”,成為閃亮在國際石油鉆采裝備舞臺的一顆璀璨的“明星”。
勇爭第一的研發文化
寶石機械公司總經理張永澤明確要求,“寶石機械在技術上要永遠比別人領先一步”。
為了保持技術領先,推動寶石機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做久,公司科技創新的“四先”理念應運而生:先于對手信息跟蹤、立項;先于對手開發設計;先于對手生產試制;先于對手評價驗收、推向市場。獨具特色的“四先”研發理念,成為公司“勇爭第一”研發文化的擴展,極大地豐富了科技創新的內涵。
因為爭先,寶石機械公司把一臺臺國內、國際首創技術的石油鉆采裝備推向市場:2004年研發成功我國首臺3000米拖掛鉆機;2005年先后研發成功我國首臺9000米超深井鉆機、我國首臺大功率2200HL高壓泥漿泵;2007年更是歷史性地連創四個“第一”:相繼研發成功全球首臺陸地用12000米特深井鉆機、全球首臺7000米環形軌道移動人工島模塊鉆機、我國首臺萬米測井絞車、國內第一臺3000米全系統設計海洋鉆修機。
激勵創新的人才戰略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寶石機械公司在踐行“勇爭第一”的研發文化中,大力實施激勵創新的人才強企戰略,激勵技術人員勇于創新,多出成果。
寶石機械公司更有著培養技術人才,催生技術成果的一系列激勵措施。技術中心待遇最好、人氣最旺、受尊敬系數最高,研發人員的人均收入是全廠人均收入的1.75倍。同時,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等6所高校聯合辦學,為科技人才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為技術人員設置了職稱和職務“雙軌并行”的晉升通道,建立了動態的專家評聘制度,為其提供了一條成才的專業路徑。技術中心原副主任工程師龔慧娟被提拔為主任工程師。有4名技術人員通過深造取得了工程碩士文憑,其中高級工程師王定亞被提拔為海洋裝備研究所副所長。原鉆機室主任欒蘇被提拔為技術中心副主任。張福、王衛剛、張志偉3名年輕的技術人員成長較快,分別擔任技術中心鉆機室、機加工室、結構室副主任。同時,對有突出貢獻的技術專家和技術人才,公司還獎勵住房資格。
在每兩年召開一次的科技大會上,寶石機械公司對優秀科技成果及先進科技工作者進行大張旗鼓的表彰獎勵,并將其貢獻寫入《廠史》,激勵技術人員勇于創新。2005年4月,公司隆重召開第一次科技大會,拿出50多萬元對2002年以來的技術開發先進單位、先進科技工作者、技術創新、優秀成果、專利技術推廣、優秀科技論文進行了獎勵,大會首次對重大技術創新項目7000米交流變頻鉆機主要完成者授予特等獎。同時,每年對科研項目進行獎勵,2006年的科技項目獎勵金額高達130萬元,2007年僅對基層分廠的技術創新項目獎勵就有17萬元。
“搭建平臺、營造環境、提供路徑”的人才強企戰略,為科研人員打破“思維瓶頸”大膽創新,提供了“沒有天花板的舞臺”,使廣大研發人員把自己的睿智才思,以最快的速度轉化為以鋼鐵為軀干,以數字化自動控制為中樞神經的大型石油鉆采裝備。
領先同行的重大成果
高端重型石油鉆采裝備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裝備資源。多年來,寶石機械公司在我國石油鉆采裝備研發領域一直擔當著領軍者的角色。特別是近年來,公司高端重型產品頻頻問世,多次填補國內空白。
海洋模塊鉆機南海大顯身手。2004年10月12日,一條喜訊從美麗的南中國海傳來,寶石機械公司研制的國內首臺海洋模塊鉆機順利開鉆,圓了幾代石油人對海洋模塊鉆機研制國產化的夢想。在研制過程中,針對海上工況復雜、產品可靠性和耐用性要求高的難題,公司技術人員從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入手,成功地解決了防海水腐蝕、防臺風等多項前沿尖端技術難題,使其總體性能達到了同類產品國際領先水平。
9000米鉆機與“神六”媲美。2005年12月9日,國內首臺9000米超深井鉆機在寶石機械公司問世。作為我國自行研制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9000米鉆機,共有5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它在5大部件13項關鍵技術上實現了突破,取得了9大系列創新成果,被譽為石油裝備工業的“神六”。
2006年8月13日,9000米鉆機在準噶爾盆地腹地莫深1井開鉆,經受住了長期高泵壓鉆進的考驗,于2007年10月16日成功鉆至7000米。這是中國人首次使用國內首臺9000米鉆機探及7000米的深度,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激動不已。今年7月23日,從準噶爾盆地傳來令人無比振奮的消息,由9000米鉆機承鉆的我國陸上最深的風險探井——莫深1井成功完鉆,探至地下7500米深處,超過7380米的設計深度。由此開創了我國陸上石油超深井鉆探的新紀元,并于8月6日開始試采油。
12000米鉆機享譽神州。2007年11月16日,全球首臺陸地用12000米特深井鉆機在寶石機械公司誕生。這臺挑戰入地極限的“探地神針”,其核心部件均由我公司自主創新研制。它一舉創造了特深井鉆機研制的三項“世界之最”:同一產品獲得專利最多,研制時間最短,核心技術最先進。今年1月20日,“12000米特深井鉆機研制成功”被兩院院士評為“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第二位,排位僅次于“嫦娥一號發射成功”。3月12日,12000米特深井鉆機在四川省德陽市孝泉鎮川科1井投入使用,并以卓越的技術性能經受住了汶川“5•12”特大地震和后續多次強余震的考驗,到目前鉆深已達到4700多米,眾多媒體將鏡頭和筆觸對準了這一“里程碑”項目。
人工島移動鉆機光耀渤海灣。2007年11月21日,寶石機械公司為冀東南堡油田量身研制開發的我國首臺人工島7000米環形軌道移動鉆機主模塊通過驗收。該鉆機主模塊在海洋鉆機陸用化上開創了先河,其彎道移運技術屬全球首創。中國石油資深專家鐘樹德在參觀人工島模塊鉆機時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制造出這樣高難度的模塊鉆機,不可想象啊!”今年2月24日,首臺人工島7000米環軌移動鉆機在冀東南堡油田1號人工島順利開鉆。截至目前,我公司研制的4臺環軌移動鉆機在南堡油田高效運行,其拆裝移位效率比常規鉆機提高了近五倍。
據悉,寶石機械公司研制開發的我國首臺3000米全系統設計海洋鉆修機,也即將奔赴渤海灣,在國內第一條海洋多功能船上為多個油氣作業平臺提供服務。
近年來,寶石機械公司共承擔國家級計劃項目19項。其中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8項,完成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7項,完成國家火炬計劃項目4項。承擔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計劃項目15項,有6項產品列入中國企業新紀錄,19項產品和技術填補了國家或行業空白。
敢于追夢的科技精英
寶石機械公司張永澤總經理說:“技術人員要敢于做夢,才能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該公司擁有一支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經驗的科研隊伍,他們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把重型石油鉆采裝備國產化的夢想一一變成了現實。
2005年,在我國首臺9000米鉆機攻關的日子里,項目組全體科研人員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題。時任鉆機室副主任的賈秉彥擔負總體接口及絞車設計,他一開始就打破國外已有模式的束縛,大膽地從我國超深井鉆機絞車研制的實際水平出發,對總體參數設定及結構模塊劃分提出了新思路,最終設計出獨特的齒輪傳動絞車結構,合理地解決了絞車運輸的難題。承擔井架、底座設計的李厚嶺、李治平大膽構思,突破已有的幾套方案,經過反復琢磨,最終設計出優于國外同類產品的技術方案,井架、底座均可以實現整體起升,有效地提高了油田作業的效率。主任工程師蒲容春為了研制9000米鉆機的“心臟”泥漿泵,他日夜精心鉆研,與他的研發團隊終于研究出液力端為“L”型結構的2200HL高壓泥漿泵,并在此后的日子里,通過反復實踐,最終攻克了延長高壓泥漿泵易損件壽命的技術“堡壘”。
在12000米鉆機研發期間,寶石技術中心就有60多名技術人員參與設計,每個人都為夢想成真辛勤工作。鉆機項目主設計、高級工程師賈秉彥,對研發團隊提出明確要求:“困難再多,標準不能低。我們必須瞄準國際先進技術水平。” 2005年到2006年底的一年時間,賈秉彥多次奔赴北京,有的時候由于方案評審時間緊,他一個月要在寶雞——北京之間往返四五次。2006年6月的一天,為了向中石化領導介紹鉆機技術方案,在接到任務后,賈秉彥下午4點多立即奔赴機場,晚上11點多到達北京,第二天早上8點開始方案介紹匯報,上午10點前結束匯報后,他馬不停蹄地于11點多乘飛機趕回寶雞,下午就出現在辦公室,又開始對總體技術方案進行完善。
12000米鉆機高強度耐低溫鋼材料項目負責人白永宏,在鋼材試板試驗的關鍵時候,他和焊接工藝人員一起,對原料打號、各工序搬運、試驗機械加工、力學性能試驗等,進行連續跟蹤,先后共完成30多塊焊接試板、70多個拉伸計劃接頭、130多個彎曲試樣、600多個沖擊接頭試驗。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他們終于完成了高強度耐低溫鋼的焊接工藝試驗,而橋梁企業做同樣材料試驗整整用了兩年的時間。
鉆機井架主設計李厚嶺等人精挑細選,找到了強度大又重量輕的高強度鋼材。這是國內首次在井架上使用這種材料,與常規材料相比,井架主體重量一下子減輕了15%。
還有6000馬力超大絞車主設計者之一姚愛華、鉆機底座主設計李治平,他們都用自己的智慧在12000米鉆機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日臻完備的科研體系
在貫徹落實產品長遠發展戰略的進程中,寶石機械公司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始終把目光鎖定在石油鉆采裝備的最前沿技術上,傾力打造國內一流的石油鉆采裝備研發體系。
完善科研機構建設,構筑寬闊創新平臺。在中國石油裝備制造分公司三級研發機構的框架下,寶石機械公司準確定位企業技術中心的職能與功能,逐步完善了專業室(所)的組建,充分發揮各專業室(所)的特長,綜合開展研究、設計、工藝及試驗為一體的技術研發工作,在種子業務、工程設計及服務支持上全面推進新產品的科技創新。
強化產學研聯合開發,快速提升研發水平。目前,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成立有“石油裝備研究中心”,與西安石油大學成立有“石油機械技術研究所”,與西南石油大學共同建立“機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并進一步加強與用戶的聯合開發。這些外腦和資源的充分利用,快速提升了公司的研發水平和技術創新步伐,使技術系統具備了“攻克難關、切入高端、跟蹤前沿”的研發實力,確保公司技術的前瞻性和領先地位。
加強技術標準研究,引領行業技術發展。寶石機械公司技術中心標準室是我國唯一的石油鉆機標準制定依托機構。技術標準人員以公司的技術資源優勢和行業龍頭地位,全力組織開展相關國家、行業標準的研究和制、修訂工作,有效發揮企業在行業的領軍作用,承擔與一流企業及一流企業研發中心地位相一致的責任與義務。
調整技術系統業務布局,初步形成三代技術研發體系。為建設“百億企業、百年寶石”,按照三大業務集群的戰略布局,寶石機械公司從全局的高度和長遠發展的要求,在年初調整了技術研發系統的業務布局,新設立了海洋裝備研究所、熱工材料研究所,與技術中心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互為呼應的業務關系。目前,公司本部3個技術研發機構共有技術人員163名,其中高中級職稱占63.2%。公司已經初步形成了成熟業務的技術完善、新興業務的技術開發、種子業務的前沿研究相互推動的三代技術研發體系,共同支撐起寶石機械美好的明天。
今年上半年,寶石機械公司技術系統共完成鉆機類及相關技術準備項目40項,新產品開發、技術攻關項目19項,申報專利23件。新成立的海洋裝備研究所完成前沿開發項目10項,完成新產品方案設計3項,申報國家專利16項。新成立的熱工材料研究所有效支撐新產品開發,先后承擔了多項新材料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科研系統卓有成效的技術創新工作,為寶石機械公司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并作為核心競爭力,不斷推動寶石機械這艘石油鉆采裝備的“航母”駛向令人向往的“藍海”。
(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孫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