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鬧油荒一邊猛出口,廣東成品油進口明顯下降出口急劇增長——盡管目前國內油品供應緊張,很多地方持續出現“油荒”,但今年前兩個月廣東出口成品油量亦出現強勁增長,出口量達到77.1萬噸,增長2.7倍。如此大規模的出口無疑會增加國內成品油供應壓力。(3月24日《長江商報》)
正如拍到的老虎總是假的,無論周老虎還是吳老虎;每次油荒的背后,也都必然存在著成品油出口急劇增長的現實,去年油荒如此,今年油荒亦如此—— 這已經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經驗思維捷徑。油荒發生時,聰明的記者只需要抱著這種思維定勢向有關部門求證,就總能得到幾已成為“共識”的“新聞”。
三個多月前,那場大面積的油荒曾讓石油巨頭備受“見利忘義”的指責。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三令五申“保障國內市場穩定供應”之后,中石油 (19.07,-0.76,-3.83%,吧)、中石化分別發出緊急通知,向下屬各煉油生產企業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場供應”的要求。其中,中石化緊急停止了成品油出口。好景不長,石油巨頭的成品油出口再次急劇增長,于是,新一輪油荒隨后再次來臨。
“鬧油荒”與“猛出口”總是如影隨形同時出現,不僅有悖于壟斷企業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同時也是對民眾利益和國家政策的公然剝奪和變相抵制。擺在公眾面前的其實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接受漲價,要么接受油荒。石油巨頭依靠手中的壟斷特權挾持著全體民眾,或為任由宰割的羔羊,或為要挾漲價的人質。
如果壟斷巨頭只知享受“政策性暴利”而不承擔任何“政策性虧損”,如果壟斷巨頭只顧出口賺錢而絲毫不管國家意義上的能源安全和民生意義上的社會和諧,那么我們又憑什么繼續以“關涉國計民生”作為石油壟斷的理由呢?毋庸諱言,石油巨頭加大成品油出口贏取的利潤,遠遠不及整個社會為油荒付出的昂貴成本。成品油出口不僅關涉社會民生更危及國家安全,誠如有論者所言,從民眾和國家的利益出發,禁止成品油出口應該成為常態。
問題在于,我們拿什么讓壟斷巨頭不是“專注于自身的利益追求”,而是“專注于國計民生的公共責任”?事實證明,石油巨頭的社會責任感是非常靠不住的,作為一個企業,它更傾向于“向實質股東負責”,而不是“向國家和人民負責”,盡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它名義上的“股東”。因此,無論是專家學者“首先保證國內成品油供應,而不是一味出口求得利潤”的苦口婆心,還是公共輿論“見利忘義”的強烈譴責,都很難起到實質作用。
發改委曾經多次對石油巨頭提出過“嚴格控制出口”的要求,但這種基于壟斷企業良好社會責任感的政府提醒,最后只能淪為一陣輕飄飄的“耳旁風”。更實際的辦法,應該是利用稅收的手段,阻斷石油巨頭借成品油出口牟取暴利的通道,通過征收高額成品油出口關稅,讓“優先供應國內”不僅是道德人意義上的責任承擔,更是經濟人意義上的理性選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