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在中國
油價“洼地”因素作用下,6月中國出口原油同比勁增了5.5倍,而與之相反的是,隨著中國可能取消進口石油退稅的消息甚囂塵上,該政策一旦被取消,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燃油緊缺。 中國料會繼續分步提高油價
6月出口超前5個月之和
《北京晨報》報道,中國海關總署10日公布了最新貿易數字,6月份外貿順差減速行駛,但在各類出口貿易數字齊刷刷放緩的步伐中,原油出口數字分外打眼——6月份中國出口原油142萬噸,同比大增5.5倍。實際上,今年1-5月出口原油總額僅為95萬噸,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四成。
中石化、
中石油此前均表示,6月份已停止
成品油出口以保證國內供應。那么,緣何原油出口突飛猛進?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10日稱,中國作為油價的“洼地”因素可以部分解釋原油出口量陡增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國6月20日宣布成品油價格提高之前,中國油價遠低于
國際油價,這直接給了石油商減少煉油增加出口的動力。而國際
原油價格在一輪上漲后,國際游資必定推波助瀾,推動中國原油出口飆升,利用國內外價差獲利而歸。
不過,經濟學家韓學功解釋說,與去年全年中國原油進口1.63億噸的數據相比,6月份原油出口數據不過九牛一毛。“而且這可能跟中國與外國簽訂的一些長期協議有關。協議中的出口量是早就確定好的。”
若中止進口石油退稅或引發燃油緊缺
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政府在6月大幅提高了成品油零售價,市場開始預期中國政府可能會取消對對進口石油的退稅政策,國際能源署(
IEA)10日表示,此舉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燃油緊缺。中國政府目前尚未宣布是否在6月底之后延續原油及成品油進口的增值稅退稅政策,即原油進口增值稅返還75%、成品油進口17%的增值稅全額返還。
中國6月20日將汽油和柴油價格每噸提高了人民幣1,000元,國有煉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因此獲益,但若取消退稅可能會抵消這兩家公司的部分收益。IEA稱,如果提高油價足以使下游產業恢復盈利的話,取消稅收優惠政策也許算是合理的。但情況并非如此,煉油商可能會再次尋求實現損失最小化,由此引發新一輪的燃油緊缺,除非政府增加直接補貼或批準進一步的價格調整措施。
IEA援引中國數據稱,較之從新加坡進口的汽油和柴油,目前中國國內出廠價即使算上稅收和運輸成本仍分別低37%和44%。IEA預計,中國2008年的日均石油總需求為800萬桶,較2007年高出5.6%;2009年需求也將以類似速度增長,日均需求量將增至840萬桶。
IEA稱,為確保供應充足,中國提高油價是必然的;目前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內的多個城市已出現局部供應緊缺,這對中國的經濟活動有著潛在的不利影響。 IEA稱,中國國內市場不但沒有受到安撫,各種可能會影響產品供應傳言反倒是沸沸揚揚,如取消增值稅退稅等。
還有一種謠傳稱,政府為鼓勵進口并減少企業虧損,不久將把燃料油進口稅從3%下調至1%。這個傳言在一些被戲稱為“茶壺煉油廠”的小型煉油商中尤為盛行。這些小型煉油廠約占中國總煉油能力的10%,主要生產燃料油。目前這些煉油廠的開工率平均僅為其產能的30%。
IEA表示,這個謠言已產生了出乎意料的后果:許多獨立煉油商因此暫停給料進口;雖然燃油零售價已經上漲,但這種舉動不可能令短期內的供應狀的得到改善。在中國此次提高燃油價格前,IEA曾表示,中國5月份的燃油表觀需求較上年同期溫和增長了1.6%,原因是燃料油使用量較上年同期下降了9.3%。此外,IEA還稱,中國5月份柴油需求較上年同期增長7.4%,低于預期;但同月汽油需求量出乎意料的強勁,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3.7%,部分抵消了柴油需求增長低于預期所產生的影響。IEA表示,中國依賴成品油凈進口滿足了需求增長,因為從4月份起,煉油設施的維護已導致煉油產能下降了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