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這個與全球原油市場的形成、發展,與原油產業的生產、運輸環節均密切相關的影響因素,已經在過去一個月里走上前臺,為這段特定時間內的國際原油市場提供“價格牽引力”,并成為近來國際油價沖破100美元的最大推手。
“解鈴還須系鈴人”
分析人士指出,中東及北非地區的地緣政治因素目前已暫時超越供需基本面和投機等因素,主導著國際油價的走勢。國際能源機構(IEA)總干事田中伸男2日預測,一旦上述地區的動蕩局勢結束或停止蔓延,國際油價勢必回落至去年12月的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沙特局勢能否在該地區的動蕩中保持穩定,對未來的國際油價走向意義重大。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國際石油月刊》顧問卜若柏強調,作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和最大阿拉伯經濟體的沙特阿拉伯,其在原油市場上的舉動具有標志性意義;盡管短期內,國際原油市場還將繼續對利比亞等中東產油國局勢保持敏感,但沙特局勢的穩定與否更具中期影響力。
國際社會及投資者對沙特局勢的關注也與全球短期原油供應密切相關。因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沙特一直在通過調整自身的原油出產量來維護全球原油市場供應及價格的平穩。國際油價在過去10個交易日里唯一一次回落,其動力便是沙特宣布通過原油增產對沖利比亞原油出口量下降的影響。
全球經濟難“脫軌”
事實上,原油出口國的剩余產能和原有消費國的高庫存,一直是部分市場人士繼續看好全球經濟復蘇前景的重要依據。世行全球經濟部門負責人安德魯·伯恩斯2日表示,油價走高“不太可能使各經濟體擺脫金融危機的復蘇趨勢脫軌”。
數據顯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目前的日剩余產能為500萬桶,較2008年國際油價上輪飆升時大幅提高;而全球能源庫存量達到16萬億桶,足夠各經濟體在無原油供給的極端狀況下使用兩年。
普氏能源資訊亞洲業務發展高級總監華大威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與歐洲經濟體相比,美國經濟對中東原油供應變化的敏感度顯然更低;而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經濟在油價波動沖擊能夠保持穩定,又會對全球經濟復蘇起到支撐作用。
隱性威脅需警惕
不過,對于美國經濟來說,盡管油價攀升帶來的顯性影響可控,但隱性的威脅卻更需要警惕。卜若柏指出,油價高企對美國經濟的最大考驗是通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形成的。一種可能的情形是,如果高油價迫使美聯儲提前加息,則同時也推升了美國的抵押貸款利率,這會令美國“房奴”們面臨更高的貸款利息;一旦他們因無法償貸而被迫違約,美國的房地產和金融業便會一起拖累美國經濟再陷泥淖。
另一種情形下,美聯儲頂住食品和能源的雙重價格壓力按原計劃實施“退出”計劃,高通脹則會令美國經濟陷入新一輪危機。
而美國之外,全球其他經濟體也會因高油價而面對更大的通脹壓力。根據田中伸男的說法,高于100美元的油價維持一年或一年以上,則新興經濟體的年度經濟增速將可能減少0.2至0.4個百分點;而與中東的地域貼近性,則使歐洲經濟體的價格壓力同樣顯著。
此外,高油價所帶來的通脹預期,也令投資者和普通民眾的消費意愿淡漠,這種心理上的拖累,也會通過資本市場傳遞至實體經濟領域。
當然,上述種種顯性和隱性影響存在的前提,均是地緣政治動蕩局勢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一旦局勢重歸平穩,則全球經濟將繼續在其原有的復蘇軌道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