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府2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萬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至此,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以8.88萬億的總產值及34%的年增幅為GDP作出了貢獻。我國乙烯、合成樹脂等產量居世界第二。
2010年,我國一次原油加工總能力突破5億噸,原油加工量4.23億噸,比2009年增長了13.4%。乙烯產量1419萬噸,比2009年增長了32%;合成樹脂產量4361萬噸,比2009年增長18.3%。
支撐世界第二數據的是,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我國從“1959年打下第一口油井,1976年擁有第一套乙烯裝置”走到今天的世界第二。
當前,我國石油勘探開發有新突破,西部和海上區域接替東部的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底,我國石油累計探明儲量比2008年增長4.6%。
資源是發展的基礎,2010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對外合作取得新成果,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10年,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對外并購金額合計超過300億美元。
也正是在2010年,我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實施,意味著我國的管道建設更加規范化。2010年,我國油氣管道總長7.8萬千米。同年9月,中緬油氣管道工程開工,中俄原油管道全長1000千米工程竣工,標志著我國陸上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進口通道戰略格局基本形成。
石油儲備是在儲備未來。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二期項目預計2012年完工,屆時總儲備能力可達2.74億桶。截至去年底,我國石油儲備初步形成約36天消費量的儲備能力。
前方的路徑選擇
石化行業由外需拉動為主轉向以內需拉動為主。
“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經濟由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的過渡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內部結構特征也將發生相應變化——傳統產業比重下降,高端和新興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會進一步提高。
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具有明顯周期性特征。從2003年起,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經濟景氣上升通道,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行業經濟加速下滑,該輪景氣周期歷時5年半。預計2011年后,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變化,石化行業由外需拉動為主轉向以內需拉動為主。
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充分利用資源,取得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全新經濟增長方式,將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戰略型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行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到2015年,石油和化工行業應做到結構比較合理,發展方式更加科學,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實現我國由石化工業大國到強國的轉變。新能源、生物化工、精細化工、新型煤化工等新技術革命領域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
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中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和化工行業向中西部地區進行必要的轉移,既是客觀現實的需要,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