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合作開新局
入股中聯煤,這是中海油在煤層氣開發領域走出的另一步好棋。郭慶方分析說:“國內的煤層氣區塊幾乎被中石油、中聯煤、中石化和其他地方企業劃分殆盡,中海油要在煤層氣領域有所建樹,除了走出國門之外,只能采取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的方略。”
對此,楊堅也表示:“中聯煤與中海油合作能產生雙贏,這符合雙方共同的發展需求。”中聯煤一直是我國煤層氣行業的老大,雖然其從事著包括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輸送、銷售和利用整個鏈條的業務,且享有對外合作經營權,但因礦業權問題經常引起地方企業和政府的干預,業務拓展舉步維艱。同時因開采資金缺乏、投資嚴重不足、實際產量經常無法達到規劃產量。加之其管道建設緩慢,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煤層氣產業發展的困難。
對于中海油而言,雖然有資金和下游市場做支撐,但煤層氣業務的發展仍然是“軟肋”,受制于沒有區塊資源,在國內很難打開局面,只能通過煤制天然氣項目來填補空白。因此,中聯煤與中海油聯手,對于雙方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郭慶方表示:“中海油入股中聯煤,不僅可以加大中聯煤開采煤層氣的力度,而且還能獲得地質條件好的煤層氣區塊資源,為有效發揮資金和下游市場的優勢奠定基礎。”
當然,中海油與中聯煤合作,除了給雙方帶來不少利好外,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一方面強強聯合可加強對我國國內煤層氣資源的聯合勘探開采、運輸和銷售能力,有利于快速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國煤層氣開采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使中國本土企業能夠鞏固現有煤層氣項目,避免大量資源流失外資企業。”
多頭并進節節高
凝神回想,會發現此次與澳大利亞能源公司的合作只是中海油“氣化”戰略的冰山一角。早在2010年3月,中海油與英國天然氣集團簽署協議,獲得英國天然氣公司在昆士蘭州煤層氣資源區塊權益以及煤層氣液化生產線部分權益。10月,中海油又斥資21.6億美元,購買美國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商切薩皮克位于德州的頁巖油氣項目。
就此,趙國泉評議說:“這意味著中海油在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方面的開發與利用上真正跨出了國門。”他認為,在國外有利區段開發煤層氣、頁巖氣資源,不僅有利于彌補我國國內天然氣資源的緊缺局面,而且有利于中海油抓住契機拓展海外煤層氣、頁巖氣市場,并積累自身的開發經驗,增強整體開發和利用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實力。
在常規天然氣領域,我國陸上天然氣資源幾乎被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公司牢牢把控,中海油要想“上岸”分一杯羹是極其困難的事情。但在國內天然氣的漲價和價改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背景下,中海油十分看好天然氣市場的潛力,因此只好另辟蹊徑,拓寬非常規天然氣的“氣場”,比如頁巖氣、煤層氣、煤制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等。
我國頁巖氣的勘探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沒有建立開采基地,中海油便“出海”在國外尋找契機;煤層氣的開采如上分析,中海油因受到上游區塊資源的限制,便通過一些對外與對內的合作打開僵局。在煤制天然氣領域,雖然面臨著成本、定價、運輸方式的經濟性等諸多考驗,但中海油還是大膽一搏,邁出了很大一步。
2010年9月15日,中海油宣布計劃在山西投資建設每年10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同時,還與山西省簽訂了《發展煤基清潔能源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稱,在2013年到2033年的交付期內,2014年的合同氣量為40億立方米,2015年到2033年的合同氣量為60億~150億立方米。
此外,據了解,中海油很早就計劃在內蒙古、山西、江蘇建設三個煤制天然氣基地,內蒙古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已進入審批階段。其計劃籌建的橫跨蒙晉冀津四省區市、年輸氣量達15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管線也已完成環評公示。
此外,液化天然氣是中海油非常規天然氣領域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發展優勢的一個領地。在國內三大油企中,中海油的LNG已建及在建項目是最多的。目前,中海油已在廣東、上海、福建等地建成三個LNG接收站,第四個LNG接收站已在珠海開工,并有浙江、海南、江蘇、山東等多個LNG項目規劃。2010年12月11日,中海油粵東LNG項目在廣東羯羊市奠基。可以說,中海油在LNG方面已形成了上游找氣、中游造船、下游建站的產業格局。
由此,中海油在非常規天然氣領域已經形成了包括煤層氣、頁巖氣、煤制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多頭并進的發展態勢。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其“氣化”戰略端倪初顯。接下來,中海油可能會把這些非常規天然氣與海底天然氣整合成一個大的天然氣板塊,融入到新能源產業中,進而實現多元化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