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參與定價
在“以產定需”、燃氣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并不需要市場價格起作用。然而,近年來“氣荒”頻發的壓力,令上海、深圳等地地方政府和眾多非石油央企的燃氣市場參與者對自己的燃氣供給安全感到擔憂。它們期望能夠建立自己的采購渠道和定價話語權,以擺脫對石油央企完全依賴的尷尬局面。
對于現貨競買交易方式,業內專家認為,“通過這個平臺,市場參與主體都能夠發出自己的價格聲音。過去由于資源量小,許多參與方在定價上更多擔當石油央企跟隨者的角色。”
通過平臺進行現貨競買,也就是通過電子競價的模式,吸引買家、賣家入場交易。市場化操作比較強,對國內天然氣產品定價有較好的參考性,進而對整個市場形成指示作用。劉毅軍說:“在交易商足夠多的情況下,市場的價格也就出現了。直接一點說,這相當于狹隘的天然氣市場化。”
隨著天然氣產業鏈的逐漸完善,未來燃氣的交接方式會更多,參考價格也會更市場化。它能夠疏通國內外資源的流通渠道,最大化地實現國內燃氣價格與國際價格的接軌,從而可能最大限度地打破國內天然氣市場僵硬的體制。
然而,也有一些專家表示出擔憂之心。專家楊建紅和廣東省油氣商會燃氣部專家莊榮金均認為,目前還看不到這種現貨競買交易的實際操作方式、運作手段以及平臺運轉周期等具體的內容,因此很難判斷其對天然氣市場的影響,也很難判斷今后對LNG、LPG市場價格的導向作用。
由于目前國內的天然氣供應,諸如中亞管道天然氣、陜京管道天然氣等,都是合同供氣、合同定價,這部分氣源幾乎不會受到此次交易平臺的影響。廣東省油氣商會燃氣部專家莊榮金說:“此次現貨競買交易平臺,主要影響的是現貨天然氣資源價格。”
業內人士預計,此次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液化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現貨競買交易,對市場價格并不構成影響。而此次推出的現貨交易,也低于業內的預期。
供需對接
最近5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實現了翻番。但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消費占能源消耗總量的24.1%的比例相比,我國天然氣消費比重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國家能源局表示,“十二五”期間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由4%提高到8%。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石化在內的天然氣生產巨頭們,都在加速自身天然氣業務布局。可是,因為中國天然氣資源先天不足,使得天然氣發展中面臨許多難題。從發展方針上看,如何解決中、西部(主要產區)與東部(重要消費區)之間的分配比例,從用戶類型上看,怎樣合理匹配工業與民用的供應比例,從供需的關系上,如何向市場化公平競爭方向過渡,都需要深入研究并從實踐中積累經驗。
“單從供應方和需求方來看,LNG、LPG的供應方為國內的燃氣生產企業和LNG接收站,需求方為城市燃氣公司和眾多普通消費者。現在供應方和需求方的差異很明顯,供應方主要在內陸城市,而需求方則主要在沿海城市,這很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廣東省油氣商會燃氣部專家莊榮金表示。
在下游,目前國內城市燃氣市場大部分被外資或民營的地方燃氣公司所把持。下游需求方的參與主體已是越來越多,需求方和供應方的信息溝通也是越來越困難。
中國仍在不斷努力尋求天然氣資源的供需市場化解決之道。面對初出茅廬的中國天然氣現貨交易平臺,市場供需信息實現良好銜接的局面,或許會因此而緩解。
莊榮金表示,通過現貨競買交易平臺,買家和賣家的信息能夠更透明,雙方能獲得更多賣賣機會,實現供需及時有效地對接。“如果天然氣生產者和下游需求者通過現貨競購交易平臺,及時廣泛溝通買賣信息,不但利于天然氣資源的合理流動,而且能夠真實反映國內燃氣市場的供需變化。”
也有人表示出不太樂觀的看法。中石油LNG項目工作組專家張成偉認為,這種新方式,恐怕更多體現在一廂情愿上。現在世界LNG市場也是以期貨交易為主,基本上是賣方市場。未來,上海石油交易所的LNG現貨競買交易,賣家愿不愿意去這里交易,還很難說。那么買家存在與否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