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機制受益者浮出
而目前政府讓民眾感到莫名其妙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最大的受益者則是中石油和中石化。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主要加油站均已將成品油零售價格上調至最高限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主營單位推價目的達成。
中石油和中石化上半年財報顯示,兩大石油公司在全球石油行業并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依然業績全線飄紅,利潤繼續暴漲。截至6月30日,中石油實現凈利潤653.3億元,同比增長29.4%。中石化中期業績公告也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凈利潤為人民幣354億元,同比增長6.7%。
“兩大石油公司從國家成品油定價機制中獲益頗豐,在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下,不管是國際油價上漲還是下跌,兩大石油公司都有利可圖,而且往往是國際油價漲得越高,兩大石油公司利潤越高。”上述民營油企負責人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成品油價格上調,各地民營加油站和外資加油站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多數并未跟隨兩大油企漲價。在北京市場,個別民營加油站的93#汽油價格最低達6.20元/升,便宜0.72元/升。
上述廣州民營油企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廣州一直有不少民營加油站在進行優惠促銷,只有柴油緊缺基本沒有多少優惠幅度,汽油優惠幅度達0.05元~0.4元/升。“與此同時,近段時間低價走私柴油及非標柴油增多,可見國內成品油市場在未調價前還是有利可圖的。”該人士說。
發改委面對“尷尬”爭議
發改委此次調價引起廣泛爭議的還在于我國目前正處于通貨膨脹壓力的背景下,成品油價格的上漲無疑較大程度上增大了這一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CPI增幅3.6%,超過年初設定的3%的警戒線,我國通貨膨脹壓力巨大,而成品油作為最終的基礎性生產資料之一,其價格上漲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涉及多個行業。
對于質疑,發改委此次也稱,擬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更透明的新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力爭年內出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則建議,減少成品油調價的周期和每次調整的幅度,將定價機制由現行的22天和4%調整至14天和3%。
“這樣可以減少油價傳導過程中的遲滯效應,使國內油價更加及時地反映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變化。而且從可能產生的影響來看,調整后的結果對各方均是有利的:對于政府來說,可以減少投機和避免公眾的不滿,也有利于向市場定價過渡;對于企業來說,可以使國內油價跟國際油價更加貼近,得到更真實的價格信息;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使得價格機制更為真實,而調價頻率的增加會讓大家對于調價更加習慣,不再過于關注和期待。”林伯強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