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5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協議之后,中俄能源戰略再次獲得突破性進展。
6月17日,中國與俄羅斯在莫斯科簽署一攬子合作協議。這些協議包括天然氣、
煤炭領域的合作備忘,以及關于促進雙邊機電產品貿易的諒解備忘錄等。
在資金方面,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俄羅斯對外經濟銀行簽署約7億美元貸款的框架協議。
此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還簽署信貸協議,為
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和山東
煙臺杰瑞石油服務集團向俄羅斯出口鉆探設備提供融資。
根據協議,上述2家銀行將共同為價值約3億美元的中國石化開采設備出口俄羅斯提供融資。
“三大關鍵性突破”
“這次中俄簽署天然氣、煤炭等系列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減少美元結算,加大人民幣與盧布結算。”6月19日,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龐慶昌對記者表示。
據龐慶昌介紹,6月17日中俄雙方簽署一攬子能源合作協議之際,俄羅斯媒體引用俄總統梅德韋杰夫的話說,“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中俄雙方在油氣方面的合作將減少美元結算。”
“這是俄羅斯首次在結算方式上予以明確,同時也表明俄羅斯正在采取進一步的措施,推動中俄能源合作往縱深方向發展。”龐慶昌表示,對于延續多年的中俄天然氣項目談判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據龐慶昌介紹,具體而言,中俄能源合作談判目前獲得了“三大關鍵性突破”。
除了結算方式之外,第二個實質性突破是俄羅斯承諾將加大采購中國石化設備。
上述相關協議條款指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信貸協議,為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和山東煙臺杰瑞石油服務集團公司向俄羅斯出口鉆探設備提供融資。2家銀行將為價值約3億美元的中國石化開采設備出口俄羅斯提供融資。
“具體說,是由上述2家銀行為俄羅斯企業提供貸款,加大采購中國設備。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設備主要跟
油氣勘探與開采相關。”山東煙臺杰瑞石油服務集團公司國際業務副總裁姜曉寶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第三大突破則是,俄羅斯方面在莫斯科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俄中兩國元首計劃在2009年底再度會晤時,批準遠東地區和東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合作計劃。
根據會后發布的中俄聯合聲明,一旦該計劃獲批,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方案和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將實現成功對接。
另據遼寧省發改委有關人士透露,一份由遼寧當地有關部門組織的《遼寧與俄羅斯合作規劃研究課題》于今年6月完成,更早前國家已經出臺《東北老工業基地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規劃》。
來自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的消息,更早前于今年6月初,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召開俄東部地區發展及邊境地區合作會議,他特別指出,“俄羅斯東部開發,要與中國東北振興相結合。”
后續項目將陸續出臺
“中俄天然氣合作項目預計還將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不排除將陸續有新項目出臺。”
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事務研究所所長邢廣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本來覺得這次不一定談得下來,沒想到這么快簽訂諒解備忘錄。這對中俄天然氣談判來說,是一次重大進展。”
隨著上述多項合作備忘錄簽訂,中俄雙邊能源戰略的合作路徑日漸清晰。問題的關鍵在于,該計劃將為中國企業帶來哪些實質利好?
“目前公布的只是示范性項目,估計更多項目將陸續出臺,我們公司也大大受益了。”6月18日,山東煙臺杰瑞設備集團國際業務副總裁姜曉寶告訴記者。
“此前,中國與俄羅斯簽訂了25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在石油與天然氣兩大能源項目上,估計還有大批合作項目暫時沒有公布。”姜曉寶表示,“我們也在密切期盼后續項目出臺,或許我們公司能增加更多訂單。”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公司高層對于在俄羅斯的業務一直憂心忡忡。業務下降太快,我們都擔心支撐不下去。這次中俄簽訂一攬子合作計劃,并且由銀行提供采購資金,相信我們的業務很快將回升到正常水平。”姜曉寶表示。
據介紹,山東煙臺杰瑞設備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注冊資金1億元。主營業務為油田專業設備、海上
鉆井平臺等石化設備生產。
另據業界人士透露,作為一家H股上市公司,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將在俄羅斯獲得更多采購訂單。
記者聯系四川宏華董事會秘書劉輝,他僅表示,“國家的一攬子計劃必然給大批出口企業帶來利益,特別是早幾年便出口俄羅斯的機電設備企業。但是,作為上市公司我不能透露具體細節。”
“估計約上百家中國企業將在一攬子計劃中獲得實質訂單,從而提高在俄羅斯的銷售業績。”四川宏華董事會辦公室另一位人士表示。
在記者求證時,四川宏華董事會辦公室一位人士表示,“由于俄羅斯經濟遭遇重創,雖然四川宏華在俄羅斯的業務規模龐大,但是也在金融危機中受到很大拖累。”
該人士特別提到,“關于俄羅斯將加大采購中國石化設備,我們已經提前知道,國家有關部門做過相關調研,其中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
據記者了解,數百家中國企業將從中俄簽署的“一攬子合作”計劃中獲益,俄羅斯企業將加大采購中國貨。其中,主要有5大類企業獲得更多實惠:礦產資源、石化開采設備、基礎管道設施、基礎電力建設以及交通物流等企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運認為,將石油、天然氣等相關能源進行利益捆綁,正成為俄羅斯“能源外交”戰略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