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的三個推動力,首先就是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加自由貿易,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才會有消費主體的轉移,如果沒有哪有消費主體轉移,如果我們不改革開放能消費起這些東西嗎。
第二,技術創新加速,技術轉移成本降低,這也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美國現在在用的東西我們一堆人跑去看,我們投資了美國的氣田,把技術給拿過來。
第三,低碳道德化正被廣泛接受。從京都協議到多哈,這20多年關于減排,盡管是磕磕絆絆,沒有什么很具體的很多矛盾具體的承諾,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談判里面敢拍著胸脯講為了我的發展就是不減排怎么了,不敢說了,美國小布什不肯簽,他也不肯說不怎么樣,他也要提倡。所以低碳道德高低已經建立起來了,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可能有人會講占領低碳道德高低觀測有問題,數據不對,你科學家造假,三流科學家做出來的溫室效應不對。其實那已經不要緊了,現在我們的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幾十億光年外太空,我們沒有找到上帝的家和安拉的家,但是最近換教皇,不照樣熱熱鬧鬧,該信的人還是信嗎,低碳道德高地一旦建立起來,盡管原來建立的時候不扎實,沒有人再去敲碎它,因為確實環境到了極限,我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這個霧霾對中國人最大的沖擊是什么呢?剛開始談這個環境,排放減排控制的時候,多少人講這是陰謀論,是西方國家發達了,不允許我們用更多的能源,我想霧霾月之后沒有太多人講這個東西了,因為這已經涉及到自己每一個人的健康問題了,我們的環境問題了,所以才會有了十八大建設美好家園的概念了,這個東西都跟我們新的資源有關。
任何一個轉型,尤其是能源這么重大的轉型一定帶來巨大的挑戰,挑戰在那兒呢?第一,全球能源治理格局轉型帶來的挑戰,過去我們所謂能源治理是講石油的價格控制,產量平衡,誰來管呢?IEO和OPPA,他們談一談,油價太低歐佩克所減一減,如果覺得有問題了讓我們國家成員釋放儲量,壓你油價,但是那是國家的主體,歐佩克是石油生產國主體,現在消費國轉到發展中國家,這種情況下中國、印度沒有什么話語權,這帶來了很重大的挑戰。這就是為什么去年溫家寶在G20提出來以這個前提下的治理架構,這是由于能源轉移帶來的現實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