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寧日報報道,8月15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遼寧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聞發布會,遼寧省委政研室(改革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遼寧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的起草過程及主要內容。
據介紹,《意見》明確了遼寧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目標:用3至5年時間,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基本完成,有效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明顯提高,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更加協調匹配,企業生產經營環境明顯改善、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市場對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進一步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形成,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基本建立并不斷完善。
對于五大任務也都明確了具體目標,在去產能上,2016年退出粗鋼產能602萬噸,到2020年完成煤炭化解過剩產能3040萬噸。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遼寧省圍繞這五大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在去產能上,主要采取多措并舉化解過剩產能、因企施策處置“殼企業”、妥善安置企業職工等舉措。
在幫助企業降成本上,主要采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社會保險費用,降低企業稅負成本、財務成本、生產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等舉措。
1327萬噸,這是遼寧省煤炭行業今年化解過剩產能的目標。7月底,省發展改革委對外公布了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目標分解及退出時間進度安排。根據進度,遼寧省去產能工作正在穩步進行。
在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中,對全省去產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2016年,退出粗鋼產能602萬噸,全面完成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任務。到2018年,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731萬噸,關閉退出煤礦83個。到2020年,完成煤炭化解過剩產能3040萬噸的任務,關閉退出煤礦140家。壓縮水泥產能2000萬噸,企業戶數減少40%。重點行業產能控制在國家指導范圍內,“殼企業”等企業基本退出,國際產能合作與轉移取得突破。
遼寧省是國家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煤炭產量也較大,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較為艱巨。
從煤炭行業來看,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較鋼鐵行業更為繁重。數據顯示,遼寧省共有煤炭企業259家,在籍煤礦289個,目前總生產能力達到7542萬噸/年;并且煤炭企業從業人員較多,企業負債情況也不樂觀。
從今年初開始,遼寧省經過廣泛摸底調研,形成了全省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的方案,提出了未來5年去產能的計劃。到2020年,完成煤炭化解過剩產能3040萬噸的任務,關閉退出煤礦140家。
遼寧省的煤炭行業去產能主要以省屬煤炭企業為主,集中在阜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遼寧鐵法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沈陽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在2016年這3家企業將退出產能1200萬噸。目前,省政府已與國家相關部門簽訂了責任書,截至今年6月底已退出產能350萬噸。
從鋼鐵行業來看,數據顯示,遼寧省目前粗鋼的生產能力達到8600萬噸。雖然產量較大,但全行業技術裝備總體水平高,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熱軋寬帶鋼、寬厚板、特殊鋼棒材、精密合金等生產線。
按照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遼寧省經過精確測算,最終確定鋼鐵需化解產能指標為602萬噸,于今年年內全部完成。
在省政府與各市簽訂的《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目標責任書》中,記者了解到,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主要涉及鞍山、遼陽、朝陽3市。其中遼陽縣的16家鋼鐵企業和朝陽的一家鑄造企業退出的裝備均為落后產能裝備。
“控制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是遼寧省對化解產能提出的總體要求,在這一思路下,遼寧省將采取主動退出一批、倒逼退出一批、優化整合一批、轉移消化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辦法,積極穩妥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除了在政策上的引導與扶持,還要有相應的監管手段。《意見》提出,要嚴格禁止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對違法違規企業進行整改監督、依法依規處罰或取締。完善淘汰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制定實施落后產能淘汰計劃,提高落后產能在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土地等方面的約束標準,倒逼企業有序退出市場,支持各級法院設立綠色通道,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快實現市場出清。
在人員安置方面,《意見》明確,要細化措施方案,落實保障政策,實行積極的就業安置,支持通過企業內部分流、轉崗就業創業、公益性崗位幫扶等多渠道分流安置職工。妥善處理職工勞動關系,強化政策指引,明確安置途徑、經費來源和促進再就業措施。
此外《意見》提出,鼓勵非國有資本通過股權置換、收購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依法穩妥推進企業破產清算退出。鼓勵和支持沈陽率先開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試點。積極引導重點裝備制造企業、科研院所、設計院等單位聯合組建遼寧對外國際工程承包公司,培育具有世界級水平的國際工程總承包企業,帶動遼寧省產業技術、產品服務和標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