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煤鋼去產能具體時間表為:2016年壓減鋼鐵產能390萬噸、煤炭818萬噸,“十三五”期間各累計化解1750萬噸、836萬噸。分管副省長馬秋林強調,去產能目標任務沒有絲毫回旋余地。4月底,江蘇省政府在有關部際聯席會議上簽訂了《江蘇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目標責任書》。
然而江蘇去產能壓力最大的就是煤炭行業,因為煤炭企業全部為國有,系統中職工人數龐大,且集中在一個地級市。此外,江蘇對煤炭資源的依賴強。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十二五”期間江蘇探明煤炭儲量約67億噸,占全國總量的5%,目前共有6家煤礦企業、20處煤礦,核定總產能2477萬噸/年,其中正在生產的18處生產煤礦核定生產能力2182萬噸/年,主要集中在江蘇省國資委管轄的徐州礦務集團,其生產史已超130年。
考慮到目前煤炭開采量只有6億噸左右,因此實際產能約2000萬噸/年(2015年實際完成1913.76萬噸)。
根據江蘇省政府4月下發的《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的實施意見》,這意味江蘇在“十三五”期間要壓縮近一半的煤炭產能。目前徐礦集團的龐莊、張集、夾河3對礦井已完成井口封閉,旗山礦將在2016年9月份關閉。
2016年前5月,江蘇原煤產量完成609.24萬噸,同比減少200.81萬噸,下降24.79%。事實上,徐礦集團從2001年以來已關閉和正在關閉礦井28對,退出產能1974萬噸;停建緩建礦井6對,涉及產能900萬噸。
江蘇能源自給率不足7%,且產業結構屬于“兩頭在外”。而煤炭是江蘇最重要的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近70%,有嚴重的煤炭依賴綜合癥。作為工業經濟第一大省,2015年江蘇煤炭消耗量約3億噸,其中55%用于發電。而且國務院下發的文件要求,江蘇煤炭使用量到2017年要實現負增長。
“減少對煤炭的依賴,除了新能源外,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能源消費的結構”,國家能源局江蘇監管辦市場監督處處長季剛勇表示。
除此之外,江蘇煤礦礦井采掘深度排在全國前列,因此,研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南京審計大學黃溶冰教授認為,從資源生態保護的角度看,江蘇煤炭開采的時間已處“倒計時”,用不了幾年煤炭自產量會大為下降,原有主業經營收入或大幅度下滑。
以上種種意味著,江蘇省煤炭行業改革已迫在眉睫。
然而,徐礦作為省屬國企,歷史悠久、規模龐大,轉型中最大的壓力是數以萬計的職工“下崗再就業”等生活保障問題。
徐礦考慮轉型已有20年,早年在煤炭資源豐富地區就地投資建設了電廠以及煤化工等諸多項目,轉移了部分技術人員,在當下經濟下行的形式下,則重點投資了新能源(鋰電池)和智能制造項目(電動車)。
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強調,要注重運用法治化、市場化方式化解過剩產能,依法合規用好國家和省獎補資金,認真細致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切實加強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的風險防范。江蘇擱置了“保廠或保人”的爭議,提出了“兩者都要保”的理念。
根據江蘇省本輪扶持蘇北地區發展的精神,就徐礦而言,要借助本輪轉型期從根本上“甩掉”歷史包袱。
截至2016年6月底,江蘇省財政廳已落實下達中央及省專項獎補資金11億元,支持承擔化解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任務的10家企業分流安置職工約2.8萬人,對完成2015年省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89家企業給予了獎勵,并對吸納分流職工的企業予以最長3年的全額社會保險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