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煉生態變化,引發煉化行業“鯰魚效應”
我國煉油行業一直以來以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為主,而地方煉廠作為能源市場的重要補充力量,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盡管油氣行業并不太景氣,但是隨著油氣改革的推進,國家關于原油進口的紅利不斷下放,兩桶油壟斷進口油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地煉企業的行業生態正在發生變化,未來將更多的參與國際能源市場競爭,由此引發的“鯰魚效應”也將倒逼國有油氣提高效率和生產工藝水平,優化國內煉化行業的整體環境、推動中國煉油產業市場化程度的提升,煉化行業正在迎來最好、最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
中國地煉企業有多強?
地煉企業是進口燃料油的主力軍,同時也是我國成品油、燃料油、液化氣市場的重要供應商。近幾年國家釋放原油進口開發的信號,地煉加工進口原油與國產原油的量持續攀升。據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地煉的煉化總產能可以占到全國煉油總產能的1/3左右。今年前4個月,中國地煉企業累計進口原油1800萬噸左右,占到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10%以上。4月份,地煉企業的原油進口量更是達到了120萬桶/天的高水平,這個數字相當于沙特日產量的11%。
地煉企業的煉油能力逐年提升,不容小覷
相比國有煉化企業,地煉企業采購計劃和生產安排更加靈活,可以在國際原油低價時買入,煉化成本更低,中國地煉企業的煉化能力不容小覷,甚至出現了兩大石油公司從地煉企業購買成品油的現象。而國家政策上的福利,也逐步顯示出讓非國營企業參與到石油市場競爭中來的決心。
原油進口權放開,地煉春天將至
2015年7月23日,商務部公布《關于原油加工企業申請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符合條件的原油加工企業可獲得原油進口資格。這一關乎全國地方煉油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好政策,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地煉企業的生命線油源問題,為這支我國能源市場的重要補充力量輸送了血液。在國內原油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進口原油市場逐步放開,中國的民營經濟不再需要夾縫中求生存,地煉企業無疑是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
地煉企業被賦予更多話語權
我國的地煉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陜西、遼寧等地,其中山東是地煉最密集的省份,其煉化能力占地煉總能力的56%。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今年2月2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國內16家地方煉油企業聯合成立中國(獨立煉廠)石油采購聯盟。首批16家聯盟成員單位中,有14家來自地煉大省山東,另外兩家分別來自河南和江蘇。
地煉石油采購聯盟56%的企業已獲得兩權
這也意味著在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權以后,我國地煉企業開始從更大的視角謀劃行業的發展,這有利于地煉企業有效規避風險,提高中國企業的議價能力,參與國際化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推動產業實現更高水平發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國際部主任龐廣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石油采購聯盟的成立對原油貿易秩序肯定有一定影響,地煉企業在談判中可以占有更有利的位置。
洗牌大局已定,煉化春天不會遠
截止2015年底,已有14家煉廠獲得原油進口使用權
隨著我國進口原油使用權以及原油進口權的逐漸放開,截止到2015年末,已有14家煉廠獲得原油進口使用權,進口原油使用權配額5818.88萬噸。地煉企業逐漸打通了加工進口原油的渠道,但競爭也更加激烈,地煉洗牌大局已定,只有優質企業才能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主導者,這也是中央加快企業重組,升級油品質量,淘汰過剩低下產能,解決“僵尸”企業的初衷。
而隨著地煉企業的迅猛發展,配套管線物流、管道投建、港口、儲存罐等短板也日益凸顯,原油進口全面開放不僅帶動了地煉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加速推進了港口及周邊配套設施的建設,產業鏈上下游煥發盎然生機。
cippe助推煉油市場化改革步伐
cippe上海石化展,是亞洲最大石化展
石化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石油化工技術裝備展覽會(cippe上海石化展)將于8月23-25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召開,經過八年的發展,cippe上海石化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溝通學習、合作貿易的首選平臺,被業內企業和專業人士視為石油化工行業內最高品質的展覽會之一。遼寧富美油田、瑞昌石化、上海存簡流體、煙臺泰悅軟管、上海前山管道、上海子力、深圳億杰儀表、中外油氣化學產業聯盟等煉化上下游企業將集體亮相本屆展會,共同探討煉化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