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議》。協議共29條。《巴黎協議》是第一份讓所有國家都承諾減少碳排放的協議,比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覆蓋面更廣,后者只對37個以歐洲為主的國家提出了溫室氣體排放限制。
這份31頁的協議主要內容包括:盡快讓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將全球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遠低于”2℃以下,并盡量限制在1.5℃以下等。
不少環保組織和政界、商界人士預計,巴黎協定設立的這些目標將促使全球轉向更為清潔的能源,可能預示著“化石燃料時代的終結”。
這次巴黎氣候大會所定的碳排放目標,后續將深刻地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對中國,壓力最大的莫過于
煤炭產業。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11月17日發布數據稱,今年前10個月,全國煤炭消費量約32.3億噸,同比減少1.6億噸,下降4.7%。在去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出現15年來首次負增長之后,煤炭消費繼續呈現下降態勢。
9月11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指出,‘十三五’將把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作為重要任務,特別是煤炭消費,其比重將從66%降至60%以下;在煤炭消耗上,預計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約39億噸。
2015年上半年,我國煤炭現有產能已經達到了40億噸,在建產能10億噸,合計50億噸,遠遠超過39億噸的煤炭消費需求。
12月12日,武漢召開“全球治理與國家責任”國際研討會,世界能源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原副秘書長李隆興在題為《能源發展與環境》的主題發言中表示,中國未來的五年規劃中已經明確要求減少煤炭消費。
李隆興指出,減少排放,優化能源結構,重點是控制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總占比,而中國五年規劃中已經明確要求減少煤炭消費,預計到2035年中國煤炭在能源中的消費比例將由2011年的68%,減少為33%。下一個五年,我國將會重點發展
核電。
對煤炭企業而言,消費需求下降是表象,更重要的的沖擊來自能源結構的變化,尤其是
新能源的沖擊。當前經濟步入新常態,能源消費低速增長、市場供需寬松的格局,也為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契機。后續新能源的發展將是未來的大趨勢,而轉型升級則成為煤炭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