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的體系下,政府應當非常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接手單個企業不能也不應該去解決的共性問題,為行業的發展創造順暢優良的環境。日、韓、美等國家政府推出的太陽能地圖,其制作耗時耗力,但得益的卻是整個
光伏行業和社會大眾。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在公共服務方面,真是有太多地方需要向它們學習取經。
日本制作出東京“太陽能地圖”
為了確保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前完成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東京政府也是全力以赴,制作出日本第一張“太陽能地圖”。
城市屋頂,是光伏產業的重要市場之一。作為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日本首都東京蘊藏著巨大的光伏分布式資源。然而,相對于沙漠或荒山等自然地貌,城市建筑不僅坐落分散,單位屋頂的面積、結構也參差不齊,逐樓逐戶的摸排調查顯然費工費時。為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政府推出了一張讓全行業歡樂開心的“東京市太陽能地圖”
根據日本經濟貿易產業省公布的數據,目前東京可以享有政府補貼的民用光伏發電預留容量大約還有137MW,僅占日本全國可以享有政府補貼的民用光伏發電預留容量的4%。為了迅速提升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量,東京創建了日本第一張“太陽能地圖”。該地圖可以顯示東京民居屋頂和商用建筑屋頂潛在的可利用太陽能發電的資源。
“太陽能地圖”是結合每個家庭或者商用建筑的日均太陽光輻射量、屋頂空間、屋頂傾斜面積、陰影面積,合理的計算出可裝機量(kW)和潛在發電量(kWh)。這張“太陽能地圖”即是太陽能光伏發電開發商一個重要的銷售工具,也是家庭和商業商用建筑用戶們重要的參考工具。
“太陽能地圖”的鼻祖
2009年,德國法蘭克福應用技術大學的地理信息學家瑪提娜?克萊勒設計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太陽能地圖”。
最初的太陽能發電產業主要是建設集中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這就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當很多人夢想在沙漠地帶建造價值數十億元的太陽能發電站的時候,法蘭克福應用技術大學的地理信息學家瑪提娜·克萊勒卻認為在家尋找還未得到使用的太陽能潛能更有意思。
瑪提娜·克萊勒是世界上提出“太陽能地圖”這個理念的第一人。最早她聽說德國一些聯邦州委托專業機構利用激光相機從空中拍攝采集地面狀況的消息。測量人員以地面一到兩公里寬的覆蓋帶為一次飛行掃描范圍反復飛行,確定測量點。這些點最終構成高清的三維地區和城區圖。各州用這些數據來管理洪水風險、制定抗噪音措施以及為旅游業制作三維動畫宣傳片等等。她將這項拍攝工作帶入一個新的領域,那就是制作“太陽能地圖”,斕崮·克萊勒最初為德國的奧斯納布呂克、蓋爾森基興和不倫瑞克三個城市完成了“太陽能地圖”。
現在,測評在什么地方建太陽能發電設備是有意義的呢?又是在什么地方能獲得特別高的太陽能采集量呢?這些問題就可以在一份“太陽能地圖”集中找到答案。
互動版“太陽能地圖”
2011年,一個名為"紐約太陽能地圖"的網站應運而生。該網站旨在運用計算機模型計算紐約市每平米太陽直接以及漫射輻射,評估屋頂太陽能潛力,從而衡量出紐約到底有多少可供太陽能安裝的地方。
根據該網站上的信息,該模型基于太陽位置,整體大氣條件,緯度與陰影而設計,而這幾個因素都是分析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陰影來自光探測和測距數字表面模型(LIDAR數據),其檢測地面、樓房以及樹木的地面高程。
可用屋頂面積的測量依據斜率,粗糙度、可用光線以及建筑物形狀。當該系統估計任意一個多邊形建筑的太陽能發電潛力,多邊形內的總面積視為可用面積。該網站使用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PVWatts太陽能模型評估方位角以及傾斜角的影響。
可用的屋頂面積必須是連續不斷的至少10平方米以上表面積,且表面平整或等坡度,每年每平米至少可以接收1030KW的入射太陽能。同時,該網站對其他幾個假設進行了進一步的詳細分析。
紐約太陽能地圖屬于互動性質網站,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形式將自己的系統添加在這張地圖上。這家網站還配備了搜索引擎,訪客們可以找到建筑的具體的地址,并評估該建筑的太陽能潛力。同時,人們還可以在這張圖上繪制系統并計算出安裝太陽能的投資回收期。
2012年,首爾市政府公布將城市改造成“日光城”的規劃。據規劃顯示,截至2014年末,首爾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320MW。韓國政府在推動光伏產業發展方面也不遺余,推出了亞洲第一張“太陽能地圖”,并于2013年4月發布。預計截止2015年底,韓國光伏裝機容量為1.2GW。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