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保增長和調結構之間保持平衡,是今年全國兩會上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不少代表委員認為,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讓中國經濟始終充滿勃勃生機,需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在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看來,開發利用中、西部地區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培育和催生新的動力。
《國家電網》:您認為企業該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
劉漢元:
我們政府和企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共同思考。首先,果斷增加流動性,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利率水平,宏觀經濟政策適當放松,這應該是我們今天中國經濟,無論是原來的“常態”還是當前的“新常態”,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一個客觀需要。其次,保持企業微觀理性。企業的強比簡單的大更重要,企業的安全比簡單的速度更重要,企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比簡單的虛胖更重要;最后,要保持社會認識理性。
《國家電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您怎么看中、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劉漢元: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逐年攀升,
化石能源導致的環境破壞日趨嚴重,全國性的霧霾天氣頻繁出現,對全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及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沖擊和危害。照此下去,將沒有足夠的能源來供給并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問題也將更加嚴峻。
我國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煙稀少,擁有廣闊的沙漠、草地、戈壁,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每年我國陸地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約2.4萬億噸標準煤的能量,相當于2014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38.4億噸標準煤的600多倍。同時,
光伏電站以其較短的建設周期、低廉的維護成本,將成為國家“西電東送”工程穩定而重要的直流電力來源。
我國還具備13億千瓦電力裝機總量的全世界第一電力網絡,在此基礎上,疊加白天光伏發電10億千瓦,足以支撐未來中國10年甚至20年總的能源消耗,又不增加
煤炭燃燒。既可保證存量的利用效率,又能夠提高和改善新增量的建設水平和
清潔能源的發展比例,更可作為我國現在及未來拉動經濟建設的一駕重要馬車。
此外,將中、西部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未來的清潔能源基地,既是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新疆等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東、中、西部能源平衡自身的需要。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對中、西部地區的和諧穩定、民族政策的落實、當地居民的長治久安、環境治理和水土保持、老百姓(603883,股吧)增收致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升級轉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
無論從我國能源安全供應、環境安全保障、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還是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出發,我國都應把西部豐富的光伏資源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供應戰略選擇。
《國家電網》:那您對下一步開發中、西部光伏資源有什么建議?
劉漢元:
我國應加快“十三五”期間的“西電東送”骨干網絡建設,加速推進西部以光伏發電為核心的國家
新能源基地建設,從而使太陽能這種最經濟、最清潔、最環保的可持續能源真正惠及全國人民,逐步形成永續清潔能源供應基地,緩解我國資源壓力,確保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和生態環境長治久安,基本解決我國未來的全部能源消費問題,并成為拉動內需、支撐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之一。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