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化發布公告披露了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增資引進社會及民營資本的具體方案,騰訊等25家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將認購銷售公司29.99%股權。
社會十分關注的國企改革貌似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增資擴股后的中國石化銷售公司的注冊資本將由200億元增加至285.67億元,這次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是今年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增資擴股。
筆者認為,從本質上看,這次中石化的增資擴股與其說是開了國企改革的先河,不如說是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一個試點。
首先,它什么都沒有打破。如果說改革就是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那么打破一些既往的羈絆,引入一種新鮮的機制是它的應有之義。
其次,它在引入新的股東時充分考慮了產業投資者和普惠大眾的投資者,已經與之簽約并進駐中石化便利店系統易捷的業務合作伙伴——大潤發和復星都成為其股東,此外還有騰訊、海爾等其他將與之共享渠道資源的互聯網企業和實業投資者。這種股權結構調整的背后,實際上是中石化試圖通過跨界經營,提高現有銷售網絡渠道資源價值的商業構想。增資與其說是推動經營改制為初衷,不如說是股權紐帶基礎上的業務合作。
縱觀海外石油銷售巨頭的業務結構,Speedway等七家美國油品銷售巨頭便利店非油品收入占比為13%—29%,毛利占比為52%—77%,單店非油品年銷售收入為116萬—210 萬美元,相比之下,中石化銷售公司單店非油品年收入僅為9萬美元,收入占比不足1%,毛利占比微乎其微。中石化目前擁有3萬座加油站,在數量上超過四大國有銀行的營業網點,擁有8000萬加油卡會員,每天接待2000萬客戶;如果能將“復美大藥房”、“易捷超市”等便利店“嫁接”在中石化加油站的基礎上,共享客流量,無論規模還是成本都較普通便利店更具優勢。
這就是中石化選擇銷售渠道開始試點改革的主要原因。也是本輪增資擴股給國有資產增值保值可能帶來的最大收益。
數據顯示,中石化的首家跨界混搭便利店在上海開張后,試營業期間日均營業額提升50%。如果中石化引入外部資本后,如其聲稱的那樣“拓展便利店、汽車服務、車聯網、O2O、金融服務、廣告等業務,提供綜合性服務”,那么單店營業額和利潤的增長應該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就國企改革的最終意義來看,所有制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國有資產的經營效率、營造更加公平的產業競爭環境,才是國企改革真正要實現的目標。從嚴格意義上看,所有國有成分的上市公司都是混合所有制,但治理模式、經營效率卻大相徑庭,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所有權本身并無優劣之分,公司治理框架下的經營管理者約束和激勵機制才是決定公司經營管理效率的核心根本。
以中石化拉開的國企改革大幕,會觸及這個根本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