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在人類發展史上只是滄海一粟,但對于中國石化西北油田來說,從1984年到2014年的30年時間,造就了中石化第二大油田,國內陸上十大油田之一——塔河油田。
從30年前的一無所有到30年后年產油氣當量突破900萬噸,西北油田連續17年保持生產箭頭向上,成為了中石化上游板塊發展的中堅力量。
9月12日,記者前往塔河油田,探尋30年發展的足跡,展現一個科技、環保、先進的油田企業。
28米牽出大油田
戈壁灘上,一棵火紅的“采油樹”孤零零地立在地面上,像一個忠實的守護者,守護著塔河油田。采油樹前的石碑簡約莊重,上面寫著“沙參二井”字樣。不遠處的紀念雕塑和浮雕墻告訴記者,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個驚天動地、生死相搏的故事。時光倒回到1984年9月22日。西北石油地質局第一普查勘探大隊6008鉆井隊正在沙參2井鉆探施工。在鉆至5363米時發現了白云巖,但并沒有發現石油和天然氣的任何蹤跡。在上級部門和領導的堅持下,6008鉆井隊繼續鉆進,當鉆至5391.18米時,發生了井噴。正是這28米的堅持,沙參2井登上了歷史的舞臺。1984年9月22日,巨大的油流和著天然氣從地下5391.18米噴涌而出。沙參2井的油氣突破是我國海相油氣的首次重大發現,拉開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序幕。這口井從1984年9月22日生產到1995年7 月31日停產,11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5.16萬噸,天然氣4.51億立方米。
為了紀念這口井的重大意義,1991年中國地質礦產部和自治區政府在沙參2井豎起了紀念碑。
沙參2井的發現掀開了塔河油田的蓋頭,中石化西北油田承擔起了這個大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工作。此后,塔河油田先后發現了沙46井、沙48井等一批高產油(氣)井,形成了多個油氣生產區塊。截至2013年底,塔河油田探明儲量達到16.74億噸油當量。西北油田的原油年產量也由34萬噸上升至900萬噸油當量,累計貢獻油氣產量達到8802.59萬噸,躋身我國陸上10大油田行列。
守住油田碧水藍天
三組太陽能板,一棵“采油樹”,一套太陽能原油集輸加熱裝置,幾口儲油罐和一套視頻監控系統構成了AT22井場,整個井場看不到一個看井人員,也聽不到轟鳴的柴油發電機聲。井組和不遠處的胡楊樹、紅柳、河流組成了一幅油田與自然和諧并存的美圖。據負責油田電力管理的工作人員介紹,AT22井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2012年3月建成投產,利用太陽能轉化為井場提供所需電能,兩年時間累計發電6.4萬千瓦時,每年節約費用43萬元。
除了降低油田生產成本,AT22井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還改變了油田生產的方式。以往需要4至6人看守的井場變成了無人值守,員工只需要定期檢修設備或設備發生故障時進行維修即可。
在AT22井場還有一個新的環保利器——太陽能集輸加熱裝置。
塔河油田開采的原油多為稠油,這種近乎于瀝青的稠油在開采和輸送過程中需要進行加熱。高于70℃的高溫對管道中的稠油進行加熱后,才可以暢通地流動。
加熱,就成了為塔河油田稠油在集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傳統的加熱方式都是用柴油或者天然氣燃燒釋放熱能,但在AT22井看不到任何燃燒裝置。今年4月,西北油田在AT22井安裝了太陽能集輸加熱裝置,太陽能照射產生的熱量足以滿足集輸加熱需求。據了解,該套太陽能集輸加熱裝置每年可節約天然氣267萬立方米,年節約標煤230噸。
AT22 井只是塔河油田上千口井當中最普通的一口。記者在塔河油田采訪的過程中發現,環保、科技的理念處處展現。含油污泥處理后不僅回收了原油,泥土還可以制作路磚、甚至種花種草;發電廠天然氣發電機組的尾氣余熱價值高,油田就回收利用替代周邊廠區和基地的加熱爐;環境保護站的泥漿回收再利用項目,不僅大大減少了環保壓力,并且降低了作業成本。
據悉,西北油田從2013年下半年起,在3年內投入5000萬元資金,在塔河油田實施10個環保項目,進一步推進碧水藍天的生態大油氣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