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記者前往地處銀川的長慶油田采油三廠安全環保科采訪安全管理情況,又一次吃了鐵將軍把門的“閉門羹”。
“你想在這里‘抓住’機關干部了解情況太難了,除部分科室業務需要留人員值班外,八成的機關人員都去一線了。” 在廠辦公室值班的苗東寧對記者說,“不僅如此,這種情況在我們廠已堅持了15年。”
年產原油400多萬噸的長慶油田采油三廠,管轄著60個生產區塊12個作業區,全部分布在寧夏、陜西的戈壁荒灘和大山深溝。2000年,隨著油田基地調整,采油三廠機關從寧夏鹽池縣大水坑鎮搬遷至銀川后,機關離最近的油區也有300公里以上,最遠的距離達600公里以上。
采油三廠廠長沈復孝說:“機關人員如果把自己當城里人看待,就對不住日夜勞作的5600多口油井和6000多名一線戰友。”這個廠在距離銀川 500多公里的靖安油田一線設立了前線指揮部,除規定平時要有5名以上廠領導常駐前指外,機關生產科室及工藝、地質研究所人員必須扎根一線,與員工為伍,以油井為伴,零距離幫助基層解決上產中遇到的難題,駐一線的機關干部比例達80%以上。
15年時間,無論產能建設的重點區域,還是措施增產的現場,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機關干部的身影;哪里是油田開發的重點,哪里就是機關人員的崗位。在2013年三季度長慶油田沖擊5000萬噸油氣當量的關鍵時刻,廠機關的213名干部甩開雙腿直入現場,與崗位員工一起倒小班、平井場、巡夜護井,幫助上產。
“現場跑勤,工作節奏快,撲下身子干。”已連續駐井半年的黨委宣傳科副科長杜克勤說,“上半年產量吃緊時,前指干部掛職包井到井口,個個都成了名副其實的‘駐井大師’。”期間,作為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的常務副廠長朱廣社,不小心扭傷了腳,打著石膏仍堅持坐鎮指揮。“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干部“沉下去”,溫暖的是一線員工的心,激發的是原油上產的正能量。
15年來,這個廠的原油產量已由當初的137萬噸上升到440萬噸。今年上半年,在原油穩產上產極為艱難的情況下,累計完成212.1萬噸的原油產量,創歷史同期最好成績。
干部駐一線的最大好處,是提高了解決一線問題的效率。今年8月27日下午,一場暴雨突然襲擊了陜北油田。五里灣二區80-591井場出現嚴重塌方,配電柜設施滑入溝底,井口距離塌方處僅5米距離。從監控視頻中發現險情后,駐守前線的副廠長曹繼虎、安全副總工程師馮守兵立即帶領7名員工驅車趕到現場組織搶險,到晚上8時,這個井場的3口油井均恢復了生產。
“假如搶險人員從銀川往這里趕,80-591井12小時以后才能恢復生產。” 五里灣作業二區經理鞠洪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