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石化公布了“混改”投資名單,雖然多數業內、民企人士對于該名單給予肯定、對于改革后市態度樂觀,但由于結果與多數機構的預期出入較大,質疑之聲也較多。為此,股票市場的反應并非積極,油氣板塊整體“利好出盡”。
25家將投資中石化銷售業務的企業中,民企資本的占比不過3成,原先的市場化改革期待似乎被打了折扣;而基金、銀行企業的資產占比特別大,使得國企改革的金融操作色彩十分濃厚。
中石化最初的改革計劃就不徹底。首先,其拿出來與民企分享的只有不超過30%的股份,而且參股企業不具有中石化經營的決策權與話事權,其發言權也很可能在中石化的既有體制中被湮沒。
再者,中石化拿出來分享的銷售業務雖然很“接地氣”,但并非中石化利潤最高、前景最廣闊的業務,技術門檻不高,僅僅屬于中石化的下游業務。說白了,原來的壟斷性也不強;中石化本來已經與BP等多家企業合作了銷售項目。而之前因壟斷而廣受業內民企詬病的中上游業務,在這次“混改”中并沒有被涉及,比如管網業務、煉化業務,又如油氣進出口權限的問題。
可想而知,在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即使是有實力的民企,對于參股中石化的看似“先天不足”業務,也會慎重掂量。事實上,廣東省的幾家有油氣業務經營經驗的企業,在過去半年與中石化的磋商中多數進展甚微。
在此情況下,中石化最終選擇了走國企之間混制、國企民企混制、中外企業混制、金融產業資本混制的大雜燴道路,也在情理之中。鑒于中石化的“混改”距離全面市場化的公眾期待仍存在一定的距離,其投資名單能夠公布,只是“落地”了改革的第一步,絕非改革的結局;后市各項改革仍將洶涌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