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曾任澳駐日大使的吉奧夫·米勒問道:“中國的亞洲政策是否受到資源緊缺的驅使?”中海油披露的2014年經營策略報告或許能夠表明中國的動機。
研究人員早就注意到,中海油的國內近海石油儲備壽命呈長期下降趨勢。根據該報告,到明年,中海油的石油儲備壽命將僅剩6年。這不僅與2001年時的預測——近15年形成鮮明對比,也明顯低于上游石油勘探企業通常習慣的10年。
中海油向來是北京獨家的海洋石油生產商,因此它的狀況對中國未來能源戰略至關重要。誠然,一個數據不能完全體現中國海洋油氣儲備狀況或中國的外交意圖。但這仍足夠發人深省并值得展開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首先,預測油氣儲備是眾所周知的難題,大多數油企會請業內專家證實自己的儲量。其次,按規定,只有計劃在5年內進行開采的油田才被視為 “儲備”。但這只是保守計算方法,業內已經在使用其他方式。第三,鑒于中海油有意在明年將開采速度提高20%,這肯定會大幅降低石油儲備壽命。第四,中海油正進一步勘探油氣并已投資加拿大尼克森等外國油企。
中海油或許正在開發許多不為人知的油氣,但就算是其鉆井平臺有重大發現,它或許也需多年才能成為成熟的生產平臺。除這份經營策略報告外,外人幾乎沒有其他途徑判斷中海油真正面臨的資源形勢。
此外,中國油企盡量“內部解決”而不將業務外包給私企、外企和國際咨詢機構。這對中國國有企業來說越來越難,所以發展本土技術的愿望也很強烈。
總之,我們僅能對中國石油安全情況“管中窺豹”,但這個“小窗口”表明中國的資源消耗速度極快。對決策者而言,這必定令人憂慮并有可能使國內加大開發力度(如頁巖氣和其他非傳統資源等)。
米勒表示,北京的能源安全難題呈現“更加嚴峻的局面。”我們在南海看到的,或許只是這種局面的早期表現。(作者朱利安·斯奈爾德,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