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不是中石油第一次拿出管道資產招攬外部投資者。在過去兩年中,中石油已有兩次“大動作”:
2012年5月,全國社保基金、國聯基金、寶鋼集團各出資100億元,入股中石油西氣東輸三線項目建設,開創中石油管道資產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先河,合資公司中中石油持股52%,其他三家分別持股16%。2013年6月,中石油西氣東輸項目再引社會資金。中石油以西一線、二線西段等資產出資,引入保險、養老金、銀行、公益基金等合作方的600億元社會資本,共同成立中國石油(7.98, 0.00, 0.00%)管道聯合有限公司,運營西氣東輸工程部分管線等。其中,中石油持合資公司股份50%,其余資本持有剩下的50%股份。
對于上述引資,中石油人士曾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一是落實‘新36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二是近年來中石油資本支出高、負債率上升,需要補充現金流;三是有利于社會資本進入能源行業,獲得穩定回報。”
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管道資產屬中石油手中的“香餑餑”,盈利能力很強,一般毛利率在70%左右,凈利潤率為30%-40%,5-7年可收回成本。未來西三線、西四線甚至中俄管道的建設都需大量資金投入,中石油現金流緊張,需引外部資金活水。
“我國油氣管道體制改革領域應進一步破除壟斷,向社會資本放開,因此中石油此舉可視為是對未來我國管道體制變動所作出的適應性、預防性調整。”中國石油大學天然氣專家劉毅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但在放開過程中需考慮效率問題,畢竟中石油在管道運營方面擁有多年的經驗,并非所有企業都能運營得好。另一方面,對合資公司的經營情況也需進一步評估觀察。
勘探開發市場化提速
中國石油集團作為“油老大”,在國內擁有最為豐厚的上游資源和油氣管道資產,每每提及油改,其上游和管網放開自然成為最受關注的兩大切入點。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除管網公平開放和引入外部資本外,中石油上游勘探開發的市場化進程在提速。新疆將成為最先“破冰”之地,相關方案正在加速落實中。
綜合公開信息來看,中石油新疆油氣資源合資合作勘探開發的“大致思路”漸漸浮出水面:中石油將依法合規吸納地方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參股中石油業務,大力推進與新疆在上中下游業務領域全面合資合作。目前正研究的項目主要包括三個領域:一是考慮從所屬礦權中劃出2個區塊與新疆指定國有企業合作;二是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項目與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合作;三是劃出部分區塊與國內外石油公司和其他國有企業合作。
“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是增加當地稅收、促進當地就業。”據接近中石油人士說,中石油將繼續分批、分階段退出一些區塊,在新疆新成立的企業和擬合資合作的項目全部在當地注冊,以增加新疆財政收入。“油老大”改革步伐正在加快。今年4月17日,中石油集團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吹響中石油全面深化改革沖鋒號。6月20日,中石油集團公司董事會成立,8名董事中引入5名外部董事,推動企業全面深化改革。
“公司已在油氣管道、未動用儲量、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煉化業務、海外業務、天然氣終端利用等方面搭建六大合資合作平臺,推進和社會、民營資本的合作。”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的表態,令中石油改革框架逐漸清晰。
業內人士認為,改革的不斷推進,一方面有助于中石油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經營效率,另一方面將為民營企業開辟更大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動我國油氣行業發展步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