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連續兩天,中石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程上均取得新進展。6月30日,中石化在最后時刻如期推出對油品銷售業務的“混改”方案,并決定擬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進民營、社會資本。次日,中國石化潤滑油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專業化重組再落一子。
而從中石化目前的資產狀況來看,截至2014年4月30日,銷售公司的總資產和凈資產分別達到3418億和644億元。如果按照出讓股權30%測算,轉讓的資產規模將達到千億以上。而如果按照增資擴股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吸引的資金則接近200億。
由于中石化銷售公司的效益一直比較好,2013年歸屬于母公司的利潤也高達251億元,因此,對中石化實行混合所有制有興趣的戰略投資者也比較多。據悉,包括復星集團、騰訊、上海綠地集團下屬能源公司、阿里巴巴以及一些保險機構均與中石化有過接觸,都有意向參與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現在的問題是,中石化到底應當選擇什么樣的戰略投資者才是合適的。也就是說,不僅要邁出混合所有制的步伐,更要對企業的發展能夠帶來積極影響,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估值和社會形象。
事實也是如此,對中石化來說,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目的,遠不是引進資金那么簡單。要知道,對中石化這樣的壟斷企業來說,錢決不是問題。實際生活中,不知有多少銀行死釘著要給中石化貸款呢,而且貸款的利率也遠低于其他企業。中石化需要的,是能夠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讓企業的市場價值真正得到提升,讓企業的社會形象能夠得到有效改變。如果達不到這樣的目的,不如不改。
也許有人會說,象中石化這樣的“靚女”,根本不愁嫁,而且可以嫁個好郎君。關鍵在于,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郎君的好壞和優劣。有錢是否就是好郎君,有錢是否就能讓中石化的市場估值和社會形象得到改變。這點很難說,中國有錢的企業很多,但是,能夠為中石化帶來這兩點變化的未必很多。搞不好,還會負面效應疊加,使中石化的市場估值和社會形象更差。
對中石化來說,要想真正找到如意郎君,最關鍵的還在于先把自己打扮好,先把自己的價值評估好。在此基礎上,再按照自身的條件去尋找如意郎君。
自身的價值,當然是需要按照市場化要求進行評估和測算了,利潤多,未必價值高。關鍵在如果市場放開了,企業是否還有良好的前景,是否還能保持良好的效益。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計劃經濟時代效益“很好”的行業,到了市場經濟下,就很快成了負擔了。如供銷社和大量商業企業。又如煤炭,放棄計劃經濟沒幾年,就玩起了“過山車”。石油行業一旦步入市場化,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顯然,不能對企業有充分的認識和評估,是很難吸引到真正的投資者的。
而從中石化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在價值評估過程中過度考慮企業的未來前景,也可能帶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那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畢竟,中石化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股權轉讓,必須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否則,就容易產生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中石化在引進戰略投資者過程中,以什么機關報價格轉讓資產,可能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選擇什么樣的戰略投資者,就是很重要的事了。前面提到的這些企業,應當說都是中國目前的佼佼者。但是,佼佼者是否就一定適合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也很難說。因為,有的企業,除了手中有錢,并沒有其他方面的優勢,有的企業,自身還負面新聞纏身,如果再與中石化這樣與民眾有著天然“隔閡”的企業建立混合所有制,可能對中石化社會形象的改善不會產生多少正面作用。同時,如何建立新發展平臺,對中石化建立混合所有制也十分重要。
筆者倒是覺得,選擇阿里、騰訊這樣市場比較火、公眾形象比較好、管理理念比較先進的企業,可能比其他企業更好。一方面,這些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很大,一旦與中石化合作,會立即提升中石化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另一方面,阿里、騰訊等在市場的估值本身就非常高,再配之以中石化這樣的壟斷企業,其估值應當不可估量。同時,阿里和騰訊的超前理念、網絡平臺等,也是中石化未來增加營銷渠道、提升管理水平、擴大市場影響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比較棘手的是,這些民營企業的進入,可能會在股結構上有較高的要求,中石化能否滿足,有關方面是否可以更加開明一些,值得關注。
總之,中石化已經發出了待嫁的聲音,也亮出了待嫁的家產,到底嫁給誰,誰來娶中石化這個“靚女”,雙方是否能夠從各方面都達到對方的要求,還有待觀察。
而從中石化待嫁的思路和方案來看,各地在制定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方案時,也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而不要搞“一刀切”。特別是地方國企,還是應當立足于退出為主,而不要象中石化這樣按照低股權比例轉讓。地方的國企,除極少數之外,多數沒有過主販市場價值,應當全部或絕大多數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