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國家能源局印發“十二五”第四批風電項目計劃。通知顯示,列入“十二五”第四批風電核準計劃的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760萬千瓦。這一數據遠超市場預期,帶給行業明確信號,國家將繼續推動和大力支持風電發展。
國家能源局在今年2月召開的風電產業監測會議上進一步表明,今年將積極推動海上風電發展,并將對擬規劃建設的12條大氣污染防治輸電通道,開展風電消納論證,推動我國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令市場持續看好風電行業的發展。
4月7-9日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風能大會上,國內外專家也對我國風電行業發展表達了積極樂觀的態度。
專家同時認為,目前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穩定發展仍需要配套保障政策大力支持,涉及并網消納、資金補貼、配額制等多個方面。
風電輸送方面,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透露,初步估計未來9條大氣污染防治輸電線路可兼顧“三北”地區風電輸送,風電規模約6000萬千瓦。
補貼政策方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表示,現有價格調整、海上風電電價等可再生能源電價問題確實正在研究中,但海上風電電價政策出爐尚無時間表。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國家能源局已明確要求加快海上風電發展速度,電價政策是最關鍵的因素,對于電價政策出臺持樂觀態度。
“實施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是保障可再生能源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相關可再生能源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多次強調這一點,而去年下半年市場上也在盛傳國家能源局將發布《可再生能源配額考核辦法》。
即通過考核辦法強制要求發電企業承擔可再生能源發電義務,電網公司承擔購電義務,電力消費者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在制度設計上,允許配額指標交易流轉,獲取交易收入。
任東明表示,最近一輪征求意見反饋內容顯示,各地區及單位均認為《考核辦法》的實施是及時和必要的,建議盡快修改完善后實施。不過也提出了不少建議,既有“責任主體”、“指標設定”和“交易機制”等與前幾輪征求意見過程中反饋的共性問題,還出現了“核算辦法”、“考核周期”和“配套措施”等新的情況。這意味著,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出爐仍需等待一段時間。
2014年,隨著并網政策、補貼政策的落實以及特高壓建設帶來的棄風問題的緩解,風電行業的復蘇已經基本上板上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