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化青島市“11·22”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下簡稱東黃爆炸事件)處理結果終于塵埃落定,事件相關的48人受到處分。身為中石化董事長,63歲的傅成玉首當其沖,領到行政記過。
入主中石化之前,傅成玉曾在中海油執政多年。把中海油的經驗套在中石化身上,傅成玉的這場內部變革遠沒有預想的順利。2013年,陣痛便不時發作。從解約應屆生、環保部暫停新煉化項目環評審核被罰,再到因11月22日東黃爆炸事件被行政記過,大佬傅成玉可謂流年不利。
股市方面,兩桶油的表現都差強人意。從2012年最后一個交易日的6.92元到去年12月31日的4.48元,中石化跌幅僅11.46%,但其全年市值蒸發卻高達676億元,在央企市值蒸發榜單上位于中石油、神華集團之后,名列第三。
此前,針對這種情況,國務院國資委也曾表示, 2014年將加強企業的各類考核,對考核不達標、長期虧損、安全生產不達標等“不在狀態”的中央企業,將嚴格處治。
全國矚目的中石化東黃爆炸事件的處理結果,也許證明了國資委的決心。在受到行政記過處分后,傅玉成尚未公開發聲。2014年,在中石化將會走向何方這個問題上,大佬傅玉成或許會拋開中海油的“成功經驗”,謀劃更多。
拷貝中海油經驗 解約800應屆生
從1982年加入中海油到2011年調任中石化掌門人,傅成玉積累了很多中海油發展的成功經驗。易地再戰,傅成玉的內部改革總有幾分中海油的舊影。
去年,是傅成玉入主中石化的第三年。
但是這年的春節,與中石化二級單位提前簽約后又被解約的800余名應屆畢業生,是在未上崗就再次失業的煩惱中度過的。
事情的起因要從傅成玉的改革說起。此前,傅成玉在中石化多次提出“提高效益,但絕不裁員”。中石化旗下的二級單位在校園招聘完成后,簽約了800余名應屆生。但在1月份召開2012年年終工作會之后,中石化總部卻突然砍掉了這些進人指標。
一位中石化的員工說,“比如我們單位往年都要招聘幾百甚至上千名應屆畢業生,本來以為今年的招聘規模與往年差不多,結果總部今年一個指標也沒批給我們。”
被解約的800余名學生中,有不少是中石化內部員工的子女,這也令中石化很多在職員工很是不滿。而中石化官方給出的理由是,“二級單位與畢業生簽約是違規的,統一招考更公平”。此外,中石化某高管還說:“中石化的員工總數已經嚴重偏多了,就只能從外部招聘這個口上嚴把關了。”
中石化的效益與中海油比起來太低,確實存在減員增效的巨大空間。中海油現有員工人數不足十萬,中石化用工總量卻高達106萬人,2012年上半年,中海油的凈利潤還首次超過了中石化。可以想見,傅成玉減員增效之心不可謂不急切。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對于傅成玉的這招“減員增效”,很多人士都認為這是“不了解情況,生搬硬套”。“從解約應屆畢業生這件事情來看,傅成玉還是不太了解中石化的實際情況,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傅成玉那套在中海油的改革可能很難復制。”一位中石化高管說,改革應該是對癥下藥,不能操之過急,傅成玉應該把中石化的實際情況搞清楚再說。
最終,中石化支付了相關應屆生一定額度的違約金,此事才算了結。
環境保護 一筆算不清的亂賬
2012年11月份,中石化首次發表《中國石油(7.67, -0.08, -1.03%)化工集團公司環境保護白皮書(2012版)》,也是中國企業發布的首個環境保護白皮書。傅成玉曾表態:“凡是環境保護需要花的錢一分不少,凡是不符合環境保護的事的一件不做,凡是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效益一分不要。”
“家大業大”的中石化,并沒有因為白皮書而完全拒污染于門外。
在這之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進入2013年,霧霾便把北京裹了個嚴嚴實實。在去年的兩會期間,霧霾同樣理所當然成了繞不開的話題。此前,中石化也被當做是霧霾的“功臣”而多次受到質疑。
2013年在全國兩會期間,傅成玉就此質疑作出了回應。
“現在大家都罵霧霾是因為我們油質不過關所致,我們也很無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傅玉成表示,其實中國的標準和歐美國家的標準是一致的,國四、國五也等同于歐四、歐五,只是目前汽油從國三上升到國五,能源消耗要增加44%,沒有產生實際效益,很多城市都不愿執行,執行標準不到位。
傅玉成還說,我們生活在大城市中車多,所以感覺到污染大部分來自汽車尾氣,其實最大的殺手是煤炭,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70%的能源靠燒煤獲得。
就這樣,傅成玉把中石化和霧霾撇清了關系,但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
8月29日,環保部公布的考核情況顯示,中石化氮氧化物排放量不但沒減,反而上升1.28%。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還表示,根據有關規定,自考核結果公布之日起,暫停審批中石油、中石化兩家集團公司除油品升級和節能減排項目之外的新、改、擴建煉化項目環評。
8月31日,中石化高層就環保受罰事件已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傅成玉還帶頭做了檢討。
為此,中石化發聲稱,將投資228.7億元人民幣用于三大環保領域,分別是:污染物減排與達標排放,330個項目,投資108.8億元;改善作業場所及企業周邊環境質量,234個項目,投資69.2億元;其他環保隱患治理,239個項目,投資50.7億元。
大筆投資的背后,是中石化致力環保的決心。但沒有人會想到,最壞的事情還是在2013年的倒數第二個月里發生了。
11.22東黃輸油管道爆炸 中石化損失慘重
據悉,2013年11月22日凌晨,中石化位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黃復線原油管道發生破裂,導致原油泄漏,部分原油漏入市政排水暗渠。當日上午10時25分,市政排水暗渠發生爆炸,導致周邊行人、居民、搶險人員傷亡的重大事故。事故共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造成經濟損失7.5億元。
在事故現場,傅成玉面對鏡頭,向全國人民道歉,并說一定給人民一個好的交代。
此后,中石化已將每年11月22日作為中國石化(4.64, -0.02, -0.43%)安全生產警示日,以告慰逝者,警示后人。
近日,國務院公布了對此事故的處理結果,對相關48名責任人分別給予紀律處分,對涉嫌犯罪的15名責任人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傅成玉也受到行政記過。
2014年1月12日晚,中石化發出消息稱,按照國務院事故調查組認定的賠償責任,承擔相應賠償份額,總計7.5億元。賠償資金主要來自公司歷年積累的安全生產基金,和投保的商業巨災保險的理賠資金。
縱觀中石化的股市,從去年10月底,其股價一路走高,從4.28元一直漲到5.05元,可謂是形勢一片大好。11月22日之后,中石化旗下四只股票普遍下跌。
東黃爆炸事件對中石化的影響還不止這些。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中石化曾經備受矚目的300億募資計劃,也因此泡湯。
事情經過大致如下。
2011年8月和10月,中石化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分別通過了關于發行30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的議案,2012年3月證監會有條件通過,2012年10月和2013年5月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分別通過“關于延長發行可轉債股東大會議案有效期的議案”。 2013年11月26日,公司再次延長上述可轉債發行議案。而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支持中石化可轉債發行,公司在不久前還推出了大規模的增持。
2013年11月,中石化控股股東中國石化集團已共計增持1.27億股。第一次增持在11月5日,中國石化股價前一日收盤價為4.52元/股,下一個交易日即18日的收盤價則高達4.94元/股,較增持前的11月4日漲9.3%。無奈東黃爆炸事件一出,此計劃前功盡棄。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累計已有8581萬張石化轉債轉為公司股票,累計轉股股數為1.18億股。目前,石化轉債尚有2.21億張未轉股,占石化轉債發行總量的96.270%。
進入2014年,中石化就早早發聲稱,在取得可轉債批復后,公司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狀況和投資者利益,沒有啟動本次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發行,批復自2014年1月1日起自動失效。
至此,300億募資計劃才算是有了定論,也算是給廣大股民的一個交代,雖然很多股民并不滿意。
顯然,新的一年,中石化如何讓股民重燃希望,是傅成玉要解決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