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石油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受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國內需求增長緩慢的影響,三季度中經石油產業景氣指數繼續下滑,已連續8個季度低于100點。
面對國內外復雜經濟環境,我國石油產業應努力變挑戰為機會,利用近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導致的國際原油價格回調這一有利時機,積極推進油氣產業結構的調整,并進一步深化油氣定價機制改革,為我國油氣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加快油氣產業結構調整
根據中經石油產業景氣指數報告,三季度石油產業生產合成指數為99.2,與上季度持平,但剔除隨機因素后,石油產業生產合成指數為99,較上季度回落0.4點,生產回落尚無企穩跡象。總的來看,三季度,石油產業產品產量增長進一步趨緩。
導致油氣企業生產動能減弱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從三季度的國內經濟表現來看,前期穩增長政策的效果尚未充分顯現,市場謹慎觀望情緒濃厚,加之國內經濟在低位徘徊的局面將可能有所持續,這都直接導致國內油氣需求的下降,進而削弱了油氣生產企業的生產動力。二是三季度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歐債危機、美國QE3政策以及全球幾大主要央行紛紛啟動新一輪寬松貨幣措施。受此影響,國際油價在前期高位震蕩后小幅下挫,目前在90美元/桶(WTI)附近得到支撐,后期的價格波動趨勢尚不明朗,這也使得油氣生產企業在生產能力上趨于保守。
在此背景下,我國石油產業須直面挑戰并化挑戰為機會,積極探索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具體地說,應不失時機地狠抓落實三點:
首先,應結合國家節能減排的整體部署,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石油產業從高耗能、高排放向低耗能、低排放的轉變。在保證我國油氣生產穩定供給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和能源高效利用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尤其是在石油煉化、天然氣管網建設方面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通過規模效益增強油氣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其次,應針對我國成品油“北油南運”的現實狀況,進一步完善油氣產業生產布局,使得煉化企業盡量靠近成品油需求市場,降低物流運輸成本,這樣既能增強油氣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再次,應加大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根據“十二五”規劃的相關要求,到2015年我國成品油需求量有望達到3.2億噸,比2010年增長 30.53%,但需求結構會發生較大變化,高品質成品油的需求將逐步成為主體,車用汽油質量將全面達到國Ⅲ標準,部分地區將向國Ⅳ標準升級。油氣企業須積極應對這一新趨勢,加快技術和設備更新,滿足市場對成品油產品結構調整的需要。
繼續深化油氣定價機制改革
三季度,我國石油產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同比下跌5.5%,由上季度的同比上漲轉為同比下跌,為3年來最低增長水平。從國際和國內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依然乏力,全球石油供需格局未發生大的變化,需求仍有所放緩。
我國現行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運行已近四年,基本理順了原油與國內成品油的價格關系,保障了市場平穩供應。但實際運行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調價周期過長、調價時間滯后、國內成品油價難以及時反映國際原油價格變化等。這些弊端,一方面使社會對油價調整產生了不少負面認識,如“只漲不跌”、“漲多跌少” 等誤解;另外一方面由于調價幅度不到位,也導致了煉油企業的實際虧損,加重了企業負擔。在目前國內需求相對趨于緩和,且國際原油價格有所回調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可以適時推出更加完善的成品油定價改革方案,一來可避免油價高企時進行調整的風險,二來也有助于油氣生產企業理順與市場的關系。
深刻分析全面市場形勢,由于前三季度歐美經濟復蘇跡象尚不明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預期也較之前有所調低,全球終端消費品市場需求疲軟持續,我國石油產業經濟發展逐季回落,下行壓力猶存,經濟企穩反彈的趨勢尚未呈現。不過,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最新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經濟雖然在2012年一度出現減速,但從2013年開始,將會逐漸回暖。另外,考慮到我國前期的穩增長政策的效應尚未完全顯現,預計我國經濟會在今年四季度企穩向好。綜合這些因素,在國際經濟環境和區域安全體系不發生大的變動情況下,我國經濟的回暖將會帶動油氣產業的回升。
綜上所述,協調好油氣產業調整結構和國家深化油氣定價機制兩方面工作,將為我國油氣產業未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