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玩轉油價還有什么牌
在能源機構圈內,油價的“三連跌”預期已如板上釘釘。根據模型測算,到
成品油調價窗口洞開的7月中旬,三地原油移動變化率將跌破-10%,所以屆時發改委的下調手筆也被認為足以令油價回歸“6”時代。
唯一變數似乎是7月1日起即將生效的歐盟針對伊朗的“禁運令”。不過,今早多位成品油行業分析師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拋出同樣觀點:鑒于伊朗占國內石油進口總量份額很小,再加上前期利好出盡,所以預計難挽頹勢。
對于油價的 “跌跌不休”,荷包鼓起的消費者自然一片叫好。但如果細究此番油價暴跌的背后謎團,卻能發現無論市場歡呼或哀嘆都只是注腳,其始作俑者仍是在過去幾年不斷推高油價的美國。
油價還會怎么跌?
跌幅“空前”成定局
“最新測算出來的三地原油移動變化率已經破了-4%,達到了-6%以下,并且持續大幅下探,如果
國際油價繼續這波勢頭,到7月11日22個工作日滿足之時,三地變化率將會跌到-11%以下。 ”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呂斌對記者表示,“這意味著理論下調幅度也將刷新現行定價機制實施以來的新高。 ”
此前的紀錄則是在2008年12月,當時汽、柴油價格分別下跌900元/噸和1100元/噸。從客觀數字看,“這波勢頭”顯得頗為堅挺。作為最重要阻力位的80美元關口已被跌穿,6月26日,紐約商業交易所
原油期貨于亞洲電子盤時間段在每桶79美元一線徘徊,盤中還一度觸及每桶78.71美元。
而歐盟停止向伊朗進口原油,也無法撼動“這波勢頭”。記者注意到,歐盟徹底拒絕“
伊朗石油”的禁運令早在今年1月23日就已敲定,即使有提振油價的預期也已經提前釋放。
國內市場上,記者接觸到的數據更是顯示,2012年以來,1-5月份我國從伊朗進口的原油數量僅占總進口量的6.86%,比2011年還低了4個百分點。
這是由于此前中國國際
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因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產生商業分歧而停止了進口伊朗原油,進而導致中國從伊朗進口的原油量下降了近25%,伊朗問題對中國石油(601857,股吧)進口的影響微乎其微。
油價暴跌根源是啥?
美國“大選年”博弈
從年初每桶110美元的高位跌到現在的80美元以下,國際油價近半年來已累計跌去了30%,這對于近年來“漲聲不斷”的成品油價格而言確實是異數。但去年以來,歐債危機已非新事、需求疲軟也是常情,為何油價漲勢卻在今年3月之后戛然而止、一瀉千里?
“眾所周知美國選民主力是那些擁有車并在乎油價高低的人。 ”一位資深石油投資人對記者分析,隨著美國大選的深入,6月即將結束預選,奧巴馬政府必須打出民生牌以爭取選票。
有趣的是,記者對比近7次美國大選前后國際油價走勢發現,從歷史上看,選舉前如
原油價格沒有較大漲幅,甚至下跌,選舉結果執政黨不出現替換的可能性相當大,反之,原油價格飆升則與總統連任失利平行。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趙可金認為,油價正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兩虎相爭的重要籌碼。 “布什圈子里的人都有很深的石油背景,小布什從小就浸泡在德克薩斯州
石油勘探文化的氛圍中,本人也曾開過石油公司。 ”
當時副總統切尼也曾是世界最大地質與石油服務公司哈利伯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國務卿賴斯則是
雪佛龍石油公司董事,前商務部長文斯也是一名石油商人。 “這直接導致石油和地緣政治重新回到了華盛頓政治舞臺的中心。 ”據趙可金分析,當年奧巴馬能順利入主白宮,也是“得益于”布什政府上臺后的能源政策。
正是炮制了油價大幅上漲的行情,令美國民眾在2008年大選時心存不滿。
而相比共和黨的能源集團支持背景,民主黨的政治基礎來自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工商業集團、勞工團體、中下階層等,這些價格敏感群體決定了民主黨平抑油價的基本立場。盡管奧巴馬執政以來也一度想以高油價阻撓新興經濟體從金融危機中復蘇,但現在關系到能否連任,顯然爭取民眾支持砝碼更重。高盛曾預估,原油價格每上漲10%,美國GDP增速就將下滑0.25至0.5個百分點。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