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制裁以來,美國并沒有完全切斷各國進口
伊朗石油的路子。伊朗石油禁運豁免權就是美國給予特殊經濟體的石油禁運“通行證”。中國、韓國等依賴伊朗石油的國家曾多次向美歐申請獲得伊朗石油禁運豁免權。
美國發表聲明宣布第二批獲伊朗石油豁免權的名單,韓國也包括在內。該聲明由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11日宣布,鑒于印度、韓國和土耳其等7個經濟體已經大幅減少進口伊朗原油,美國將對它們免予制裁。這7個經濟體包括印度、土耳其、韓國、南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中國臺灣。美國曾在3月宣布首批免受制裁的11個國家,它們分別是:日本、比利時、英國、捷克、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荷蘭、波蘭和西班牙。這些地區和國家將有權在美國6月底實施制裁的半年內繼續進口伊朗石油。
希拉里重申了美國對使用“雙軌政策”的承諾,即外交和制裁手段并用。她最后敦促伊朗在莫斯科舉行的新一輪核談判中采取切實步驟,消除國際社會對其核計劃的擔憂。
美國此次公布的石油禁運豁免權名單中,不包含中國。雖然中國暫時不在美國給予伊朗石油禁運豁免權的名單上,但中美雙方的態度表明,中國或許還有機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6月11日也表示,中方希望伊核問題各方能夠進一步體現靈活實務態度,照顧彼此關切,通過對話尋求妥善解決伊核問題的辦法。為了中美關系著想,
中石化已拒絕伊朗的利誘拒絕以折價進口更多伊朗石油。
作為伊朗石油的第一大進口國,中國要做出大幅調整相當困難。雖然在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對伊朗石油進口量大幅下跌了三分之一,但美國一直擔心中國可能難以抵受伊朗以折價發售原油。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中國石油業高管表示,伊朗事實上已經向中國石化開出了折價,但中石化拒絕進口更多伊朗石油,原因是折價石油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足以與維持良好的中美關系相比。他表示相對于中石化2011年每日由伊朗進口50萬桶原油,2012年的目標已下降到每日40萬至42萬桶。這樣的減幅已顯示出中國把中美關系放在高位,美國實在不應苛求更多。
美國方面也并不排除奧巴馬會在適當時候給予中國這一豁免,《紐約時報》指出根據奧巴馬簽署的制裁法令,他有權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給予中國這一豁免權,問題在于他何時才使出這一著以及希望達成什么目的。美國多次表明美國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目的是使伊朗的石油收入大減,迫使伊朗中止核計劃,估計本年已使伊朗損失了100億美元。 美國向部分國家和地區給予豁免權是因為這些國家已大幅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達到了打擊伊朗石油收入的目標。
中國能否獲得伊朗石油禁運豁免權,還要看中國對進口伊朗石油的態度,中石化拒絕伊朗低價石油,表明中國在削減進口伊朗石油上的明確態度。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國豁免權上的態度也相當具有靈活性,這樣看來,如果這種柔和態勢繼續持續,美國或許會給予中國伊朗石油進口豁免權。當然也要考慮目前的國際形式,在國際形勢變化莫測的今天,誰也沒法預測,明天將會發生什么。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