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主體、大灣區塊45口高產氣井開井生產,23座集氣站全部投運——在剛剛過去的5月,
普光氣田產能建設圓滿“收官”,氣田生產躍上新臺階,日產混合天然氣水平在2850萬立方米以上,比4月初提升300多萬立方米。1~5月,生產混合天然氣近40億立方米。按照目前的生產能力,普光氣田今年生產混合天然氣有望突破百億立方米大關,全面達到設計產能。
與此同時,普光天然氣凈化廠不斷挖潛力、提負荷,日產凈化天然氣2000多萬立方米、硫黃5700多噸,為川氣東送工程提供了穩定的氣源,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硫黃生產基地。
作為國內建成投產的首個高含硫大氣田,普光氣田氣藏埋藏深、硫化氫含量高、氣層壓力高,國內外尚無成熟的理論、技術和標準可供借鑒,安全高效開發面臨諸多世界級難題。中原油田接手普光氣田開發建設任務以來,以敢為天下先的膽略,攻堅克難,創新形成了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高產高效開發技術”、“ 特大型高含硫氣田腐蝕防護技術”、“ 高含硫天然氣超大規模深度凈化技術”、 “特大型高含硫氣田開發安全控制技術”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特色工藝技術,大大加快了氣田開發進程。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成玉到普光氣田調研期間,稱贊氣田“科技含量高、安全標準高、管理水平高,可以和世界任何一個高含硫氣田媲美”。
普光氣田產能建設主要集中在普光主體和大灣區塊。
普光主體第一口開發井2005年12月開鉆,之后陸續部署完成開發井40口,動用天然氣儲量1811億立方米,生產
測井實測其中的7口井,無阻流量日產506.7萬立方米,優于方案設計。2009年10月12日,普光主體一次投產成功,普光氣田首次將海相勘探得之不易的天然氣儲量變成現實的產量。目前,普光主體已建成年產80億立方米混合天然氣的生產能力。
大灣區塊開采條件比普光主體更為復雜。普光氣田開發工作者充分借鑒普光主體開發的經驗成果,深入研究氣藏地質特征,合理評價氣藏產能,大膽優化開發方案,主要采用
水平井、裸眼水平井求產,在開發井數比原設計方案減少10口的情況下,調高單井產能,實行少井高產,實現了預定的產能建設目標。與普光主體相比,大灣區塊采用的工藝技術更加先進、開發效益更加突出。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大灣區塊60%的關鍵物資裝備實現了國產化,國產化物資裝備采購資金占總量的近80%,在節約大量采購資金的同時,推動了我國
石油石化裝備的技術升級、結構調整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建成與氣田采氣生產相匹配的凈化處理能力,普光氣田天然氣凈化廠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堅持自主創新、技術攻關,不斷挖掘裝置潛力,提升產品質量。目前凈化廠絕大部分聯合裝置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公用工程及硫黃儲運系統運行平穩,總硫回收率達到99.9%,硫化氫凈化率達99.99%。其生產出的凈化天然氣,質量已達國標一類氣指標;其硫黃產品純度達99.95%,超出工業硫黃一等品質量標準。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