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部分媒體播發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2010年油氣產量超過5000萬噸,終于建成“海上大慶油田”的消息。然而,這條讓幾代海油人高興得睡不著覺的好消息似乎并沒有引起轟動,甚至很快就淹沒在了諸如天然氣供應緊張、汽油價格上漲等熱點新聞之中……
的確,作為不研究經濟的普通讀者,5000萬噸油氣當量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作為石油行業以外的普通受眾,建成“海上大慶油田”可能只不過是一種比喻。但是對于了解石油工業的人,5000萬噸和“海上大慶油田”卻有著特殊的分量。
我國能源結構的一大特點就是缺氣少油,石油短缺曾經是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發展和威脅國家安全的瓶頸。50多年前,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發出了“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邁誓言,通過一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革命加拼命,大慶終于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了5000萬噸并穩產了27年,創出世界石油史的奇跡。因此,在石油領域,大慶也就與5000萬噸畫上了等號。
如果說5000萬噸油氣當量的意義還僅僅在保障能源供給,那么中國海洋石油在300萬平方公里蔚藍色國土上奏響的華彩樂章,意義就不僅僅在能源領域。它對于我們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甚至對于捍衛海洋權益都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因此。80歲高齡的老石油部長王濤聽到“海上大慶油田”建成的喜訊后激動不已:“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對國家的意義太大了。它不僅是石油工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且預示著海洋石油今后將有更快、更大規模的發展。”
艱難起步——
大慶油田用不到16年實現了5000萬噸的產量,而海洋石油實現5000萬噸這一目標整整用了53年
50歲以上的中年人都知道,當年國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建成大慶著實不容易,那可以說是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換來的。同樣,今天“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同樣來之不易。
在陸地找油不容易,在海上找油就更難。大慶油田用不到16年實現了5000萬噸的產量,而海洋石油實現5000萬噸這一目標整整用了53年!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說:“海洋石油發展慢是海洋的特點所決定的。外行人看海上采油可能就隔一層海水,和陸地沒啥區別。可就是這一層海水,讓發展海洋石油要比陸地石油艱難得多。首先是高風險,由于海洋石油多在上百公里甚至幾百公里以外的海上,因此環境、工程和作業風險都遠遠大于陸地。特別是中國海,‘北冰南風’,南海是全球海洋中臺風災害最多的海域,超過了墨西哥灣的百慕大。渤海冬季的海冰災害也很頻繁,因此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其次是高成本,海上油田的開發成本是陸地的5—10倍,往往打一口勘探井就要上億元,最高的深海勘探井甚至高達10億元。再次是高科技,如果說大慶會戰的時候,我們可以靠革命意志,靠人拉肩扛搞會戰,到海上就不行了,沒有科技實力,光靠人海戰術,我們可能連海都下不去。”
正是這“三高”,導致了中國海上石油雖然起步和大慶油田差不多,但是直到改革開放前,大慶油田已經實現了5000萬噸年產量,海洋石油一年的產量還不足大慶一天的產量。
據老石油人回憶,早在發現大慶油田的第二年,即1957年,石油人就開始了海上探索。當時的石油前輩發揚的也是大慶那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駕駛著漁船駛向南海一個叫鶯歌海的地方,在船上架起井架,鉆了兩眼20多米深的井,撈出150公斤原油。這150公斤原油成為中國海洋石油的起點。而這一年距美國在加利福尼亞鉆成世界第一口海上探井已過去了73年。
此后,中國石油人從南海轉戰渤海,并在那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海洋石油工業。家住塘沽的老鉆井工王從善至今還記得,1966年12月31日23點45分,渤海灣“海一井”開鉆,正是身為司鉆的他親手把鉆頭送進的井口。次年6月,該井噴出原油,成為中國海上第一口工業油流井。
但作為中國海上第一井,這口井當時的日產量只有十幾噸。而后來開鉆的“海二井”更是命運多舛。1969年,“海二井”鉆井平臺遭遇大冰災,整個平臺被冰推倒。老石油部長王濤感慨:“那時候,海上的石油工人不缺雄心,做夢都想著要像大慶那樣,在海上拿下大油田,可是由于缺乏技術實力和經濟實力,海洋石油的創業過程非常艱難。”
對于當時設備的落后,老石油人都記憶猶新:出海的船還是國民黨留下來的老舊軍艦“重慶號”,有的甚至還是慈禧太后消遣用的清朝游船。由于設備簡陋,那時候的海洋石油充分反映了這一行業高風險的特點,海上事故不斷,險象環生。上世紀70年代末震驚全國的“渤海二號”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正是由于海洋石油的高風險和高難度,直到改革開放初的1982年,在陸地石油除大慶以外,又相繼建成了勝利、遼河、大港等一批大中型油田之后,奮斗了20多年的海洋石油工業,海上原油年產量才區區9萬噸。
改革開放——
讓無資金、無裝備、無技術的“三無公司”終于完成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幾代人的光榮與夢想
“從9萬噸到5000萬噸的跨越,中海油用了28年。可以說中海油用了不到3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100年走過的道路,這樣的奇跡是黨中央改革開放英明決策的結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海洋石油的今天,更不會有今天‘海上大慶’的規模。”傅成玉說。
的確,翻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歷史會發現,一部中海油騰飛的歷史剛好契合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因此親歷了這一發展歷程的傅成玉說:“中海油的發展不僅得益于改革開放,反過來也是對改革開放政策無比正確的最好驗證。”
1982年2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宣告成立。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國家,對這家公司的所有支持只能是給政策。老海油人告訴記者,當時他們是名副其實無資金、無裝備、無技術的“三無公司”,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們甚至要靠出租辦公樓給員工發工資。
傅成玉說:“雖然中海油當時兩手空空,但我們手里握著國家賦予的海上石油對外合作專營權以及一系列優惠政策,因此我們可以率先開展對外合作。而通過對外合作,我們引進了資金和技術,再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逐步掌握了海洋石油的核心技術,因此大大加快了前進的步伐。我們今天不僅實現了5000萬噸的產量目標,而且總資產從公司成立初期的28億元增長到目前的6000多億元。”
中海油能夠只用28年就走過西方國家100年走過的道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外合作帶來的高起點。
雖然成立之初中海油面臨的是“三無公司”的窘境,但是由于海洋石油領域是全球公認的未來能源的接續區,是全球各大石油公司關注的焦點,因此進入這一領域的都是世界級的特大公司。中海油從一下海就是和類似BP、雪佛龍、殼牌這樣的國際石油巨頭并肩合作。這些有著百年歷史的國際公司不僅掌握著世界石油領域最先進的技術,而且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管理經驗,因此對中海油來說這是通過合作學習,實現跨越發展的最佳機會。
親歷開放合作洗禮的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總經理劉再生對當時的對外合作記憶猶新:“最初與國外大公司合作,我們只能是站在旁邊看別人干,慢慢地我們能跟著一起干,到后來我們終于可以取代別人獨立干。過去一個海上作業平臺上,幾乎所有崗位都是國外公司派來的技術人員,我們的人員只能干最初級的甲板工,給人家打打下手。而現在你到海上作業區看看,就是合作區塊也看不到幾個外國人了,核心崗位都換成了咱們中國人,因為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內水深的所有核心技術。”
被譽為海上鐵人的全國勞模郝振山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作為中專生,郝振山在中海油的第一個崗位就是劉再生說的甲板工。干了沒多久,郝振山就發現那些技術含量高的重要崗位多由外國人把持著。“你們手中的剎把(鉆井的核心工種是操控剎把的司鉆)早晚會是我的。” 甲板工郝振山暗暗在心里較上了勁。
狠練一年基本功之后,郝振山終于上了鉆臺。白天,他一干完活兒就跑到司鉆室外面伸著頭觀摩外國司鉆如何操控剎把。晚上,他抱著外文技術資料逐字逐句地鉆研。就這樣堅持了整整5年,郝振山終于成為南海六號上頂替外方司鉆的中方第一人。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海油,像郝振山這樣如饑似渴向國外合作者學習的事例非常多。據總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唐代治介紹,在公司成立初期資金那么緊張的情況下,中海油就咬牙拿出2000多萬美元,送員工到國外的合作公司以及大專院校學習。總經理傅成玉就是80年代派出去取經的科技人員,據說傅成玉當年在美國學習兩年,居然沒有離開過所在的城市。
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還僅僅是一個側面,開放合作帶來觀念上的脫胎換骨對中海油日后的高速成長更是至關重要。
改革開放初期,傳統舊思想的束縛還非常強烈,新舊觀念的碰撞也非常劇烈。比如,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物探地震船、輔助船駛進中國海域,不少人甚至質疑這是賣國行徑,認為是八國聯軍回來了。而在具體的合作中,觀念的沖突更是頻繁。比如在合作開發平臺上,一些中方職工還是抱著老觀念,認為國外合作者是資本家,因此勞資糾紛經常發生,甚至發生中方職工故意違反規定,在高危的生產平臺上吸煙,被外方集體解雇的事件。再比如,商務合同招投標,這在今天是最平常的事,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卻能引起軒然大波。有一年,在一個項目的招投標中,一個系統內的企業競標失敗,其上級機關居然公開宣布,合資公司的招標結果無效。因為計劃經濟時代,項目給誰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領導機關說了算。
今天回顧當年這些看來匪夷所思的故事,傅成玉說,正是這些觀念的碰撞,讓作為國有企業的中海油人快速轉變了觀念。在學到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學到了別人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理念,大大加快了中海油的市場化進程。
的確,中海油是業內公認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比如最早打破大鍋飯,最早實行全員聘用制,最早實施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這一系列改革舉措都早于國家幾年甚至十幾年在中海油得以施行。
正是改革開放煥發出來的無窮活力成就了中海油,讓它能夠在短短二十幾年,把一個國家幾乎沒有投入、在技術和裝備上零起點的行業內很不起眼的企業,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受到普遍尊重的國際大型石油企業,并獲得了被譽為能源行業“奧斯卡”的年度大獎——“普氏年度最佳能源企業”和“年度最佳能源生產商”。公司得到挑剔的國際資本市場的持續認可,標普和穆迪評定總公司及所屬的油公司、財務公司的資信相當于國家主權評級。
自主創新——
讓中海油人在國外同行望而卻步的領域大展身手,讓中海油從幾條漁船、破船一躍發展成為裝備精良,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石油企業
對外合作讓中海油學到了國外的科學技術,但是如果僅僅是跟隨戰略,我們永遠只能是配角,永遠不會實現趕超。中海油總公司副總經理周守為院士說:“中海油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史。一方面沒有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就不會有‘海上大慶’的建成,就不會有5000萬噸的油氣產量。另一方面,也正是在中海油的成長壯大過程中,我國建立起了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科技創新體系,用了不到30年時間,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內水深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成套技術。而且通過自主創新,我們在多個領域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科技創新體系獲得國家2010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就是對中海油科技成果的最好肯定。”
中海油的科技人員在如數家珍般給記者介紹各項他們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的國際領先技術時,提到最多的就是海上稠油開發技術。
渤海油田2010年的產量是3000萬噸,是目前僅次于大慶油田和長慶油田的國內第三大油田。中海油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鳳久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在海上稠油開發這一核心技術上的自主創新,就不可能有渤海油田的3000萬噸產量。目前中海油不僅創造了海上稠油冷采的世界紀錄,而且僅渤海的稠油產量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所有海上稠油開采量的總和。可以肯定地說中海油自主創新的海上稠油開采技術是世界領先的。
石油專家告訴我們,海上稠油開發是世界級難題,而渤海的石油稠到了像糨糊,根本不能流動。在陸地一般靠加熱或注入蒸汽的辦法開采稠油,而海上做不到,因為隔著海水成本太高。因此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渤海發現的都是稠油,不少國外石油公司投入巨資找到了油田又都放棄了開發。而當時中海油也想拉幾個技術和資金實力雄厚的國外公司一起開發,但均遭到婉拒。他們的原話是:“海上稠油開采技術是21世紀的挑戰。”
中海油研究總院院長陳偉說得很實在:“并非他們的技術真的不行,只是因為人家的資源是全球性的,我們中國的油品不好,他就不值得去費力搞研發。因此這件事告訴我們,僅僅依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咱們自己的家園,只能靠自己耕耘。引進消化吸收了別人的技術之后,必須走自主創新的路子,否則永遠不會獨立,也不會有競爭力。”
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中海油終于在全球首創了注海水強采的稠油開發技術。同時,在渤海還采用了聚合物驅油技術,創造了海上稠油整體實施三次采油的世界先例,大大提高了海上稠油的采收率,使得國外公司認為沒有效益的油田得到了很好的開采。
據周守為院士介紹,自主創新大大提升了中海油的國際競爭力,過去我們都是向國外同行學習先進技術,當我們開發出海上稠油開采技術后,過去的老師開始向我們請教。如今,中海油輸出的海上稠油開采技術已在世界其他海域得到應用,并獲得國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搞石油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石油資源并不好,特別是渤海,不僅是稠油,而且分布非常零散,開發難度巨大,不少都被國外認為是沒有商業開發價值的邊際油田。同樣道理,人家挑肥揀瘦不愿意開采,就只能靠我們自己在技術上自主創新,把沒有商業價值的油藏有價值地開采出來。
針對渤海這些開發價值不高的邊際油田,中海油在學習的基礎上又自主創新了海上優快鉆井技術。據張鳳久介紹,用我們和國外學習的常規技術在海上鉆一口井一般要30天,而中海油自主創新的優快鉆井技術卻只用4天。海上設備非常昂貴,租一件專業設備一天的租金就是幾萬甚至幾十萬美元,鉆一口井節省26天就可以節約大量投資,從而通過降低成本使小油田也能得到經濟性開采。這一技術在中海油的666口井上已經應用,僅此一項所節約的資金就是92億元。
海上油田整體加密提高采收率技術,是中海油這幾年才創新出來的新技術。海上采油不同于陸地,陸地可以通過多打井增加產量,但海上不行,因為海上要借助操作平臺,而一座海上平臺的費用要四五十億元,因此中海油的技術人員自主創新了在一座平臺上通過技術手段,整體打加密井的核心技術。這一技術在已經開發了近20年的渤海綏中36—1油田(一期)使用后,使這個老油田的日產量翻了一倍。“預計這一技術可以提高采收率10%以上。”張鳳久興奮地對記者說:“這一技術一旦推廣開,按照渤海3000萬噸的產量計算,每年就可以為國家多貢獻300萬噸油,這可是一座中型油田的年產量呀!”
如今在中海油,人們感受最深的是這家當初的“三無公司”已經完全脫胎換骨,鳥槍換炮。無論技術還是裝備,都堪與世界大石油公司比肩。而且通過這些年的自主創新,中海油不僅在300米水深以內的技術和裝備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在300米至3000米的深海,中海油也已經起步。如今的中海油不僅有全世界最多的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運系統),而且用于3000米深海的全球領先的深海鉆井船海洋981今年也將投入使用。到那時,走過了引進消化吸收,步入自主創新階段的中海油,將握有挺進深海的海上利器,將有能力到中國甚至世界的所有海域進行作業。
以人為本——
讓中海油把人的價值看得高于一切。在中海油,為了安全,員工甚至有不工作的權利
在中海油采訪的日子里,記者始終被5000萬噸的產量、被中海油的科技創新、被中海油先進的裝備鼓舞著。然而這些還不是全部,作為“海上大慶油田”的中海油為我們奉獻的還遠不止這些。
第一次采訪總經理傅成玉,他的一席話讓記者震驚:“中海油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人是中海油最寶貴的財富。在中海油,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可以損失掉幾億甚至幾十億元的設備,但是我們不能損失一個人。在中海油,安全生產是最重要的指標,甚至超過了我們對業績的追求。在中海油,員工有不干活的權利。”
此話一出,語驚四座。后來,記者在實地采訪中才知道,原來在中海油的所有基層單位,都有一個“五想五不干”的規定,說白了就是員工如果覺得工作條件不具備,安全沒有把握,他有不執行命令和不工作的權利。
這一點記者在渤海油田綏中36—1作業區得到了驗證。2010年是生產壓力最大的一年,因為總公司要實現5000萬噸、天津分公司要確保3000萬噸的生產任務,因此,所有作業區生產壓力都很大。就在工作最較勁的那段日子里,電工 張順利在安裝電伴熱線時卻要求停工,而且一停就是半天,理由就是按照操作規程,電工操作必須兩人配合,而當時只有他一個人。這在其他企業或許并非合理要 求,但在中海油卻是完全合理的,甚至是值得鼓勵的。作業區生產監督張超告訴記者,面對張順利這樣的要求,作為領導他必須尊重,因為他的要求符合安全操作規 程。
中海油對安全如此較真,在習慣變通的中國人看來簡直有些教條。比如我們在生產現場的任何一次采訪都要先進行安全提示。這倒 可以理解,畢竟油氣作業是高危場所。但是我們在中海油北京總部采訪,哪怕是在總經理傅成玉的會議室,第一項議程也是專業人員做安全提示,即遇到突發情況從 哪里撤離。開始我們不習慣,后來我們體味到了其中的重大意義。
質量健康安全環保部總經理宋立崧對記者說:“任何一項事故,無論 大小都是意外事故,都不是誰故意而為,故意那就成搞破壞了。而幾乎所有意外都是不遵守操作規程導致的。就拿BP公司在墨西哥灣的事故,此前BP公司幾十年 都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那怎么還會出事呢?就是麻痹了,沒有嚴格遵守看起來很教條很死板的操作規程。所以我們這樣一個高危行業,必須在任何時候把遵守操作 規程融入到每個員工的血液中去,讓它成為習慣。”
正是這樣的教條和死板,使得中海油這樣一個高危企業,事故率低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中海油所實現的這5000萬噸油氣產量是真正不帶血的產量,不要說人員傷亡事故,就是按照國際最嚴格的20萬工時可記錄事故率考核,中海油都大大低于國際水平。
記者在深圳分公司采訪,那里不少油田的可記錄事故率為零。而惠州油田一個作業區僅有的一次事故居然是一位員工開抽屜時碰破了手。因此,這個作業區為了消除事故,馬上開展了“護手運動”,到處貼上了“護手”宣傳畫。
超強的安全意識除了海洋石油行業的高風險性,與20多年來中海油與西方公司經營理念的對接不無關系。
多年以前,中海油第一任總經理秦文彩在墨西哥灣參觀時問一位船長:“颶風來了,你們怎么辦?”“停止作業,撤人。”“那設備呢?”“當然是交給上帝 了。”那時候,這種理念讓習慣了不惜生命也要保護國家財產的中海油人很是震驚,那些設備可是價值連城呀,怎么能拋下就走呢?而今天,這已經成了中海油的慣 例。比如在南海,每年都有臺風損毀設備的事情發生,可唯獨沒有發生過一起員工因臺風而受傷的事故。
對人對生命的尊重更來自中海 油對人的價值的再認識。中海油副總經理呂波說:“中海油能夠實現建成‘海上大慶’的宏偉目標,除了科技創新等硬實力,企業軟實力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公司一 直堅信,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財富,在企業改革過程中,員工只能是改革的主體而絕對不能是被改革的對象,改革的成本只能由企業承擔,絕對不能讓員工承擔,一 定要由全體員工包括離退休員工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正是有這樣‘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夠讓中海油在具體的生產活動中,真正把人的生命和價值放在首 位。也只有這樣,員工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企業,企業才有快速成長的推動力。”
更讓人欣慰的是,中海油已經把尊重、關 愛自己員工的理念延展擴大到更廣泛的層面,比如關注環境、關注社會。在高污染風險的海洋石油領域,中海油制定了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排放標準,不惜重金努力 保護海洋生態。比如國家在渤海的排放標準是30毫克/升,南海是50毫克/升,而中海油自己的標準是17毫克/升和25毫克/升,在渤海甚至新建油田要達 到零排放。
傅成玉說,支撐這一切做法的理念就是兩個字:中海油作為國有企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