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國家現行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存在一些偏差,不僅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有誤導,還貽誤了發展時機。”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發平撰寫了一份質詢案,就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質詢國家有關部委,準備通過合法程序提交到大會。如獲通過,這或將是2012年全國人大首件質詢案。
全國人大代表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存在偏差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更是中國民族企業的責任和使命。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存在著核心技術無法突破、電池續駛里程和使用壽命不長、車輛售價普遍偏高、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現實問題,消費短期內很難顯著增長。
鐘發平這份質詢案認為,國家有關部委在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時,對技術層面更加看重,而對產業和商業因素有所忽略,如忽略了與現有汽車產業體系的結合與融合、現有汽車消費體系的接受度等等,使整個行業發展出現偏差。他坦言,這份質詢案的目的就是要給政策“糾偏”,讓國家產業政策回到理性和現實的軌道上來。
近年來,跨國公司以缸內直噴、渦輪增壓、雙離合器、新變速器技術組合,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而我們的自主品牌既無法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短時間內突破,又在傳統汽車市場喪失大片“國土”。忽視對傳統汽車的改造,將會使中國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陷入戰略被動,“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鐘發平不無憂慮地說。
電動汽車熱并未達到預期目標
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徑大致有混合動力汽車和
電動車兩種,當前國家有關部委提出優先發展電動汽車,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造成電動汽車熱的局面,各地、各個企業都在搞電動汽車,都在不斷地上新項目。
“從行業巨頭上汽、一汽、東風,到眾泰、力帆,以及農用車生產企業五征、時風等,都紛紛拋出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計劃。某汽車廠家更是在此時喊出要到歐美去銷售其純電動車,要在2015年成為世界第一的驚人計劃。”鐘發平說。
與整車企業相對應的是,汽車零部件企業甚至是很多毫無經驗的其它行業企業也都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等零部件的制造領域,不斷地拋出各自的計劃。
2011年7月14日,科技部出臺了《國家“
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政策意圖與現實情況相去甚遠,被寄予厚望的電動汽車發展讓人失望,開始量產的電動汽車不過寥寥幾款,其中名氣最大的比亞迪E6、奇瑞QQ電動汽車在2011年的實際銷量都不盡如意。”鐘發平介紹,據中汽協不完全統計,2011年汽車整車企業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僅為8368輛和8159輛。這不到萬輛的“成績單”,與2009年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的“2012年電動汽車產銷形成規模”,形成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的目標相去甚遠。
建議國家政策應扶持成熟的混合動力
鐘發平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更切實可行。混合動力產業基礎良好,技術成熟,推廣難度小,是當前節能減排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也最容易實現產業化,是向純電動新能源汽車過渡的最佳選擇。
燃油汽車與混動汽車將長期并存,這將是解決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困局的重要手段。“但恰恰相反的是,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沒有向混合動力車傾斜,不能正確積極地引導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在政府的政策補貼等方面,節能汽車都是放在被輕視的位置。”鐘發平舉例表示,純電動家用轎車或者是增程的可以補貼到6萬元,一輛混合動力車只補貼3000元,占純電動的5%,這和新能源汽車里混合動力汽車在國際上占主流的狀態極不相稱。
同時,鐘發平認為,現有政策除了對混合動力車有明顯偏見外,補貼政策還忽視了對電池企業的補貼。現在國家對電動車的補貼,都給了汽車整車廠,而沒有給電池廠。
“其實,電池是電動車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最需要扶持。”鐘發平說。他建議,要建立以節油率為指標的財政補貼政策,支持混合動力汽車。比如,按照現在的政策,純電動汽車節油率100%,財政補貼6萬元;那么混合動力汽車節油率50%,財政補貼3萬元,依此類推。只有這樣,才能給整車廠和用戶以信心。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