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MiddleEast)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形成于16至17世紀的英法等國東擴過程產生的歐洲中心論。狹義的中東包括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伊拉克、巴勒斯坦、也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巴林、阿曼、土耳其、伊朗、塞浦路斯和阿富汗18個國家。廣義的中東還包括北非。一般說的中東就是包括北非的泛中東概念。
中東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獨特的地緣政治、復雜的利益糾葛、歷史悠久的文化沖突、不同政治流派的思想激蕩等因素都成為地區局勢瞬息萬變的原因。也正是這種復雜的文化沖突、宗教特點、地緣位置和石油資源,導致了中東長期的區域內沖突和區域外干涉不斷交織,讓其成為了全球版圖中的“破碎地帶”。
中東地區地緣戰略意義十分突出,被稱為“五海三洲”和“四峽四灣一河”之地。它連接歐洲、亞洲和非洲大陸;環繞它的國際水域有黑海、地中海、里海、紅海和阿拉伯海;它還控制和影響著蘇伊士運河、黑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三大國際水道。中東地理位置險要,溝通中東水域的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曼德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都是扼守國際航道的門戶;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和瓜達爾灣同樣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境內的蘇伊士運河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兩大水系,與巴拿馬運河并稱全球兩大運河。
中東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滋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中東既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還是全球穆斯林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在中東生活著阿拉伯人、波斯人、猶太人、突厥人、庫爾德人等諸多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民族、文化和宗教沖突越來越復雜。現代歷史中,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矛盾是中東民族問題的核心,巴以區域歷經半個多世紀依然動蕩不安。近年,以不可調和的領土矛盾為核心的巴以矛盾逐步取代阿以矛盾。
在冷戰背景下,兩伊戰爭爆發: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展開了與異族以什葉派為主的伊朗人爭奪海灣霸權的八年戰爭。此外,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的庫爾德族的獨立問題也是中東地區新的民族沖突焦點。伊拉克戰爭導致其境內庫爾德人政治地位提升,形成了對土耳其和伊朗領土完整的重大威脅,迫使土耳其和伊朗兩國放棄前嫌,攜手打擊庫爾德人。
經濟上,中東在全球陸地面積占比不到8%,卻儲藏了占全球54.4%的石油,被稱為“世界
油庫”。這是中東富裕的基礎,也是不幸的根源。1901年,英國人威廉·達西(WilliamD"Arcy)在波斯灣找到石油后,中東驚人的石油資源逐步被發掘出來。出于各種目的,外部勢力干涉嚴重影響中東地區的穩定和正常發展。五次中東戰爭以后,中東完全進入布雷頓森林體系,石油對美元標價后,中東逐漸變成了美元的殖民地。
在1973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受石油危機沖擊認識到石油重要性并大舉進入中東前,中東地區的民族沖突很少以戰爭的形式表現出來。近代中東的民族沖突無論是美國扶持的猶太以色列政權,還是以教派沖突為幌子的兩伊戰爭,都是外部勢力干預的結果,更不用說美國直接發動的伊拉克戰爭。
中東是典型的資源國集團,他們輸出油氣,換取石油美元,為國際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如果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那么中東就是全球工業最大的造血地,每次中東局勢的動蕩和OPEC的行為都迅速地影響
油價,并進一步波及實體經濟。
從金融危機后到后危機時代,在全球此起彼伏的積極政策下,油價似乎脫離了實體經濟,與熱錢共舞起來。但2011年1月開始的此起彼伏中東地緣政治事件又將人們驚醒:中東仍是石油世界的主角。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