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住淳介紹,日本從伊朗進口的石油占到進口總量的10%,日本將按計劃,開始盡快減少這10%的比重 ]
美國對伊朗的新一輪制裁計劃在俄羅斯和中國遭到“冷遇”后,12日,獲得了亞洲另一關鍵的石油進口大國日本的積極響應。
日本承諾盡快采取具體措施,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的依賴,以幫助美國削減
伊朗石油收入。而在伊朗方面,局勢不容樂觀,隨著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游說制裁,在過去一周內,伊朗里亞爾兌美元匯率下跌了20%。
“掃蕩”亞洲
“(伊朗的)核發展計劃不應被世界忽視。”日本財政大臣安住淳在會見了到訪的美國財政部部長蓋特納后直接表達了對制裁的支持,“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理解美國的行動。”
安住淳介紹,日本從伊朗進口的石油占到進口總量的10%。“我們將按計劃,開始盡快減少這10%的比重。”他說,制定出一個石油禁運計劃尚需更多時日。同時,日本還從伊朗進口天然氣。
記者此前從美國財政部獲得的消息稱,蓋特納此次到訪中日,除了討論全球重大經濟問題外,最重要和現實的任務就是同該地區的伙伴合作,向伊朗政府施壓。而蓋特納到訪亞洲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也是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全球游說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的支持令蓋特納此行的任務成功了一半。
相比日本的迅速響應,中國則對“石油圍堵”伊朗持保留意見。1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相關問題時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有著合理的能源需求。“我們多次表示,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同伊朗保持著正常、公開、透明的能源和經貿合作,這與伊核問題沒有關系,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不應受到影響。”劉為民說,“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各方加緊推動外交努力,盡早恢復六國與伊朗的對話與談判,致力于伊核問題的全面、長期和妥善解決。”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從伊朗進口的石油占進口總量的11%。去年11月,中國每天從伊朗進口約60萬桶原油,幾乎是伊朗石油日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因此,西方對伊朗新一輪制裁要想獲得成功,中國成為至關重要的角色。
而中國、日本和印度是伊朗石油的三個大買家,伊朗原油出口中超過40%都流向這三個亞洲國家。此外,歐盟進口占據了伊朗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統計顯示,歐盟每天向伊朗進口45萬桶原油,是伊朗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場。
歐盟外交官11日表示,部分歐盟國家提議,關于禁運,給予已同伊朗簽署石油合約的國家1個月至1年的“寬限期”。而在歐盟國家中,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伊朗原油最多,這三個國家目前經濟低迷,因此希望“寬限期”長一些,但是英國、法國、荷蘭和德國則希望“寬限期”在3個月之內。
而此前在獲悉歐盟將實施石油禁運后,伊朗方面也表示過,將向亞洲市場出口更多原油,取代歐洲市場。
日本“逞強”?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稱,對伊朗的核能力表示嚴重關切,但同樣擔憂制裁可能嚴重影響日本以及全球經濟,但這取決于制裁如何實施。
有專家稱,對日本經濟來說,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產生的消極影響有限,因為日本可以增加從沙特阿拉伯以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其他主要石油出產國的進口。但制裁及其引起的緊張地緣局勢,將推高國際
原油價格,對世界經濟造成消極影響。
“我們更加擔心伊朗問題的風險變大。”瑞銀日本首席經濟學家弘道白河認為,“這很可能導致國際原
油價格上漲,以及全球經濟不穩定。”
同時,也有不少分析認為,對于像日本這樣一個已經面臨能源緊缺困境的國家來說,現在參與制裁,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由于去年3月的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一系列核危機,日本54座
核電站中有大部分將因為常規檢查、機械問題或者壓力測試等各種原因,停止運行。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JIME中心負責人田中一郎認為:“如果中國人,或者印度人"無視"美國的施壓,那我認為制裁對國際原油價格不會有太大影響。”
在東京,蓋特納稱:“美國正同全球各國緊密合作,通過將伊朗從國際金融體系中"切除",以及減少伊朗石油出口收入等,對伊朗施加更大的壓力。”
蓋特納強調,目前全球努力和行動“尚在初級階段”。
更多的西方觀察家擔心,伊朗鈾濃縮計劃引發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增加了人們對于世界原油供應甚至戰爭爆發的擔憂。
德黑蘭技術大學教授、核科學家穆斯塔法·艾哈邁迪-羅尚11日在首都德黑蘭遭遇爆炸襲擊喪生,由于他在伊朗提煉濃縮鈾的機構工作,美國被懷疑是這起爆炸的幕后黑手。不過,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11日否認美國與該事件有關。有觀察家擔心,類似的爆炸事件很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緊張,后果難以想象。
11日在古巴訪問的伊朗總統內賈德對伊科學家遭爆炸喪生事件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只是又擺出勝利的“V”形手勢,稱伊朗沒有做任何事情激起敵人的敵意。“我們侵犯了別人嗎?我們企圖獲得不應得的東西了嗎?沒有,從來沒有。”內賈德稱,“我們僅僅要求能夠發聲,并建立公正。”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