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海油天然氣管漏仍在修復
中海油珠海天然氣管線
泄漏后,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派出海監執法人員與監測人員前往事故海域進行海水取樣監測。
就19日發生的中國
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珠海天然氣管線泄漏事故,中海油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投資者關系部相關人士昨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經過48小時泄壓,中海油海管內天然氣壓力已大幅度降低,目前繼續進行管線泄壓。
上述人士稱,21日14時至18時,該管內壓力可降到適宜維修的狀態,深圳分公司將在22日天亮時在確保作業安全和保護海洋環境的基礎上有序開展海管探查、堵漏、修復工作。
該人士還稱,據初步判斷,泄漏“疑似外因所致管線損傷。公司已做好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的準備。目前,公司正在制定管線修復施工方案,并盡快修復管線,及恢復生產。”
據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高廣生20日介紹,此事件未造成人員傷亡及環境污染,也未發現海洋環境污染,處于可控狀態。管線泄壓完成后,天然氣泄漏對外部安全及環境風險將基本消除。
原因仍不明朗
據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黨辦主任林仲明介紹,中海油珠海終端為番禺-惠州天然氣聯合開發項目天然氣處理終端,年處理能力16億立方米天然氣。
番禺30-1氣田位置位于中國香港東南約240公里、水深約200米的海域,通過一座鉆采平臺生產天然氣,經一條長達132.5公里、直徑20寸的鋼質海管,與從惠州21-1氣田生產的天然氣匯合后,通過232.5公里長的同直徑的海底管線,輸送到珠海終端進行處理,處理后的天然氣通過管網外輸給位于中山市的電廠等企業及部分居民用氣。
此次泄漏是在19日上午被在該海域作業的漁民發現的。當天9時,珠海海事局將此事故通報了中海油。
據中海油稱,該泄漏管道連接的生產平臺目前處于停產狀態。
中國海洋石油的鋼管供應企業珠江石油天然氣鋼管控股有限公司20日稱,此次泄漏屬人為失誤造成。
珠江鋼管一發言人稱,此次泄漏由第三方建筑在管線附近作業所致,導致管線意外受損;并稱珠江鋼管的鋼管質量是有保證的,此次泄漏并非由自然原因所致。
據統計,之前,中海油今年已發生三次泄漏事故。
2011年6月初,中海油與
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合作的油氣田蓬萊19-3發生溢油事故;7月,中海油位于惠州的煉油廠因機械密封泄漏著火,并發生爆炸;10月,中海油遼東灣北部錦州9-3油田附近出現溢油。
近期接受過安全檢查
蓬萊19-3發生溢油后,中海油9月曾舉行海上溢油防范大檢查工作。
中海油網站顯示,9月,中海油曾把此次發生泄漏事故的項目譽為“橫琴島上的安全港”,稱其“展示著中國海油特有的安全文化”,并對該項目特設的安全委員會做了重點報道。
此后的10月至11月,中海油還接受由國土資源部牽頭的海洋
石油勘探開發安全生產大檢查。11月16日,中海油內部召開了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稱根據國務院要求,國土資源部牽頭對中海油的6個海上油田、30座
采油平臺、8艘
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7個陸地終端進行了海上溢油風險防范大檢查;環境保護部牽頭組織的陸源溢油風險防范大檢查,覆蓋了中海油的8家煉化企業和3個碼頭
油庫。當時中海油表示,各單位已開始整改檢查中發現的問題。
當時,中海油副總經理劉健稱,這是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歷時最長、規格最高、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次安全檢查,是中海油改進安全生產工作的一次難得契機。
中海油再遭重大損失
中海油稱,事故發生后,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立即啟動海管泄漏應急預案,并關停番禺30-1和惠州21-1相關平臺的生產,終端則正加速泄壓。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告稱,這一泄漏導致其關停相關平臺的生產,公司受此事件的凈產量影響約為每天1.6億立方英尺(約合2.67萬桶油當量);但該公司沒有說明事故細節。
中國海洋石油近期發布報告稱,第三季度平均實現氣價5.18美元/千立方英尺。新華海外財經測算認為,上述中海油珠海平臺或將因為停產每天損失83萬美元。而在此之前,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今年已經因渤海灣漏油事故遭受重大損失。
雖然康菲石油公司是渤海灣蓬萊油田的運營方,但中國海洋石油擁有該油田51%的權益,該油田暫停生產導致其日產量減少40000桶,至今每天蒙受的損失高達450萬美元。
21日康菲石油公司亞太區總裁華德納在北京稱,康菲對蓬萊19-3油田B、C平臺兩起事故負責任并將進行賠償。他說,康菲已成立了渤海灣賠償基金和環境基金,但關于這兩項基金的一些關鍵問題如基金額度、運作方式等仍未透露。康菲同時稱,并沒有說過沒有污染?捣普f這番話的時候,正值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里昂證券(亞洲)(CLSA)的亞洲油氣研究主管Simon Powell稱,該泄漏事故導致中國海洋石油約3%油氣生產被關閉,若珠海管線全年關閉,則對該公司利潤的影響至多可達5%。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