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能源署發布《世界能源展望2011》
11月9日,國際能源署(
IEA)發布了其年度旗艦報告《世界能源展望2011》(WEO 2011),給出了未來25年不同國家、不同燃料和不同行業在不同情景中的最
新能源需求和供應預測。
報告基于對能源和氣候趨勢進行嚴格的量化分析,評價了全球能源系統面臨的威脅和機遇。該分析包括三種全球情景——新政策情景、當前政策情景、450情景和多項案例研究。當前政策情景假設,截至2011年中期時,再沒有新的政策出臺。新政策情景和當前政策情景結果的對比,說明了這些承諾和規劃的價值。450情景是從把全球平均氣溫長期上升限制在高于工業化以前2℃的水平上反推出來的,目的是尋找一條達成該目標的切實可行之路。分析的核心情景是新政策情景。該情景假設,政府最近的政策承諾,即便缺乏切實有效的措施支撐,也會得到謹慎落實。
該報告今年特別關注的能源行業熱點問題包括:俄羅斯的能源發展前景及其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在一個限制排放的世界里,
煤炭驅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中東和北非石油及天然氣行業投資可能被延遲所產生的影響;如果“鎖定”高碳型基礎設施可能使實現2℃氣候變化目標變得更加昂貴和更具挑戰;化石燃料補貼和對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及其對能源、經濟和環境發展趨勢的影響;“低核情景”調查了核能利用的放緩對全球能源格局的影響;為數十億尚未使用現代能源的貧窮人民提供現代能源所需的各種投資規模。
報告指出,盡管短期世界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新政策情景下的能源需求仍然增長迅猛,從2010年到2035年會增加1/3。能源市場的格局日益由經合組織之外的國家所決定:在2010年到2035年期間,非經合組織國家占人口增長的90%,占經濟產出的70%,占能源需求增長的90%。中國會鞏固其作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的地位,到2035年時,中國的能源消費將比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美國的能源消費高出將近70%(如圖)。即便如此,屆時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耗依然不足美國的一半。印度、中東和巴西的能源消費增速甚至要快于中國。
化石燃料的時代還遠未結束,但其主導地位有所下滑。對所有燃料的需求都在上升,但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會從2010年的81%小幅下滑到2035年的75%:到2035年之前,天然氣是唯一一種在全球能源結構中占比增加的化石燃料。在電力行業,以
水電和
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將占到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所需新增裝機容量的一半。
在2011~2035年期間,全球能源供應基礎設施投資需要38萬億美元(按2010年美元計算)。總投資的約2/3都是在經合組織之外的國家。油氣投資總計將近20萬億美元,并且從中長期來看,上游投資需求和關聯成本都會上升。剩余部分則為電力行業所主導,其中超過40%的投資將用于輸配電網絡建設。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