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張躍在今天(29日)舉行的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2011年會上,呼吁民營石油企業應該響應國家號召“走出去”。
張躍認為,2011年以來,民營石油企業發展面臨著國際、國內競爭日趨激烈、原料供應日益緊張等一系列生存難題,但是摸爬滾打多年的民營油企不能坐以待斃,要積極地走出去,需找新的出路。世界的石油體系是開放的,“走出去”機會也很多,并且符合國家利益。
據了解,2011年10月,石油業商會已經組織了一批民營油企去巴西、哥倫比亞等產油國考察,與當地相關的產業協會和企業有了初步接觸,并在加油設備方面有了合作意向。在11月初,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也曾呼吁向民營企業適度放開原油、
成品油的進口,保證廣大民營煉油企業的油源,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應體系和市場化的石油定價機制,使民營企業能更加平等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
張躍稱,石油業商會2012年將積極推進兩件大事:一是繼續和諧、合理地呼吁石油體制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國家的石油戰略利益;二是呼吁民營企業在新的一年里響應國家的號召“走出去”,這將是2012年商會工作的主旋律,協會將繼續組織相關企業出國考察,探討在油源、設備、煉化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初步來看,石油相關設備的出口以及投資設廠或許能夠成為突破口。
看到中國的民營石油企業“走出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國內如今的石油市場是被
中石油、
中石化、
中海油這三桶油所壟斷的,所以民營石油企業“走出去”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選擇,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民營企業走出去雖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開放民營企業進口原油的配額。
韓曉平:現在給他們配額量太少,即便走出去了,油不允許運回來,那依然還是沒有市場,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進一步開放市場,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在國外能夠拿到油,把油運回來自己煉,真正形成一個競爭的格局。
韓曉平同時表示,形成競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對三桶油也是好事。
韓曉平:民營企業如果能夠走出去,他們能夠找到一些資源,因為他們目標比較小,相對能夠拿到一些比較便宜的資源,然后他們可以再轉手賣給我們的三桶油,三大石油公司。而三大石油公司因為目標太大,在海外有時候拿油實際上很困難。一拿到油,對方所在國會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因為知道它們是國有企業,代表中國政府,會提出很多不切實際的要求,導致我們在很多談判中是很被動的。所以民營企業在前面開路,國有企業在后面跟進,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現在解決民營企業最重要的問題我想還不是一個是不是讓他們走出去,還是上他們的油能夠運回來,是最重要的。
如果民營企業能夠走出去,并且的油也能夠運回來,那是不是有可能改變目前國內石油市場的格局呢?韓曉平表示,一旦開放市場了,競爭加劇了,大家對兩大石油公司的怨氣會減少。另外由于競爭出現,可以幫助兩大石油公司消化部分多余的勞動力,讓它們更多的朝自己最有優勢長項的地方去發展,而把一些相對利潤比較薄而且競爭更激烈的讓給民營企業,讓民營企業有更大的空間。只有這樣市場才會有效的配置資源,才能夠進一步的促進兩大石油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時也促進民營企業,讓民營企業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面對國際國內競爭的日趨激烈,原料供應的日益緊張等一系列的生存難題,能夠把更多的油帶回來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是前提是民營企業先要走出去,在海外尋求發展。韓曉平認為,如果民營企業完全不依賴于國內的市場,只是在海外去發展,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民營油企可以利用他們的資金到海外去投標,然后利用國內的一些相對能夠整合的技術在海外
勘探開發石油,最后獲得一個份額。現在的問題是,民營企業更多的可能還是希望把國內的資源和海外市場整合在一起,也就是在外頭拿到的油最終還是能夠運回來,而且運回來能夠進入到煉廠,最后進入零售體系之中。
韓曉平:這個可能還需要政府的配合,如果國家不對他們進行成品油原油進口市場的開放,那么他們即便在海外拿到油,也運不回來,也沒有起到效果。現在矛盾的焦點并不在于他們是不是在海外發展,而在于他們的油能不能運回來。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