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英國的情報官員透露,以色列最早會在今年的圣誕節或者是明年年初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空中打擊。以色列和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再度升級。
近期,自國際原子能機構關于伊核問題的報告發布后,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一旦伊核危機持續升溫并觸及戰事,勢必推高國際
油價,這將令原本脆弱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伊朗作為
歐佩克成員國中第3、世界第4的石油生產國,地位重要,其局勢的動蕩將對國際石油市場預期判斷產生很大的影響。聯想起每次中東戰爭都引起油價上漲,尤其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引起的石油禁運,人們對石油供應短缺,以及期貨引導的
國際油價飆升的擔憂愈加濃烈。
回顧石油戰爭史,歷次中東戰爭都是短期內油價飆升的引爆點。但隨著戰爭次數的增加和國際石油儲備設施的建設,以及世人對戰爭引發社會保障體系崩潰的風險預防能力的加強,戰爭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在逐漸減弱。尤其是在伊拉克戰爭打響的時候,雖然國際油價隨著開戰的炮聲猛然飆升,但由于戰事并未超出國際社會的預期,人們提前做了風險應對準備,石油價格上漲和短缺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危害十分有限。伊朗的石油產量和儲量基本在世界第3至第5位波動,與當年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和儲量接近。如果以此推斷伊朗核危機也會出現類似的模式,那就大錯特錯了。
伊朗是已經準備了多年的有核設施和核能力的國家,與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戰爭防御實力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伊朗的核能力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但伊朗的軍事實力從規模、技術裝備來講在中東是首屈一指的,再加上伊朗國家領導人內賈德的號召力,伊朗在中東國家中的影響力,以及手握黎巴嫩真主黨等盟友的支持和堵塞波斯灣石油運輸要道霍爾木茲海峽的力量等戰爭王牌,伊朗核問題遠比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要復雜很多。
伊朗國土面積大,山區較多,一旦戰爭爆發,未知因素很難控制。所以,盡管近來美國、以色列等國家頻頻軍演,卻未發動實質的戰爭,這就是在考慮諸多因素之后選擇威脅震撼伊朗的決策。當然,關鍵還在于,美國現在并不是打仗的時候。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美國國內經濟疲軟、歐債危機,以及美元的極度貶值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讓中東石油出口國遭受損失,美國在世界金融海嘯后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如果不是形勢緊迫必須要打,美國是不會開打的。另一方面,美國想在世界各石油生產區域都擁有強大的話語權,這是其它國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況。更何況,內賈德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影響力都比卡扎菲、薩達姆要好很多,當前國際輿論的傾向和聯合國的統一行動也不和伊拉克戰爭一樣,出現一邊倒支持封殺伊朗的形勢。
從石油供需角度看,伊朗的石油供應占世界的十分之一,占世界總儲量的12%,主要貿易對象在歐洲和亞洲,其中,伊朗對中國的石油出口也占了中國進口石油的十分之一。雖然中國在伊簽署了諸多石油合作項目,但一般是風險服務類的勘探項目,項目的收益一般是按照生產石油的收益比例來確定,戰爭只會延長收益期,對整體收益影響不大。另外,時下歐洲經濟衰退的延續使得人們看淡未來,加上國際社會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響應,石油需求正在減少。即使伊核危機升級,它對石油市場的影響也遠不會如前幾次中東戰爭那么可怕!
當前形勢下,各方應該以積極協商和寬容的態度處理危機。如果伊朗方面能在核規模和透明度上做出讓步,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合理利用核能,而美、以依然對伊施行打擊制裁,那么他們假借核威脅的真實目的就昭然若揭。不過,考慮到伊朗的軍事實力以及
伊朗石油出口對世界的影響,位居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也不會輕啟戰端。何況明年恰逢美國的大選年,白宮自然不會輕率做出如此影響巨大的決定。
伊朗核問題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口水戰,美、以的紅白臉策略也會持續下去。世界石油市場的事態發展取決于雙方的克制程度。保持寬容、談判和協商解決,這應該是人類從歷次戰爭和石油危機中學到的教訓。對伊制裁將會導致國際油價上漲幅度達30%—50%左右,短期內很難突破2008年的油價高點。倘若雙方都不理智地用戰爭來解決糾葛和爭端,那就不再是簡單的石油價格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