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曾對媒體公開表示,新
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圍繞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改進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以及調整掛靠油種等方面進行調整。
該報記者從上述人士處證實,已經上報的新機制中,已經明確將調價周期縮短至10個工作日,并增加WTI作為新的掛靠油種,但最終參考的原油變化率仍可能是三地,這意味著或將剔除某地參考油種。而對于移動變化率幅度如何調整,該人士未作明確答復。
該人士還透露,由于發改委不再下發調價通知,因此今后成品油定價公式也將趨于透明。現行定價機制雖然規定了“22天+4%”的調價條件,但是對于達成條件需要參照的具體參數及計算公式,發改委并未對外公布,各機構只是按照自己推導的公式進行模擬測算,計算結果并不十分準確。
據悉,另一項重要改變是:當國際
油價在一定區間時,發改委將不再就每次調價下發通知,而是由三大石油公司按照新機制,自動對應調整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新機制照此出臺,將有利于理順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油價脫鉤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油荒。同時,新機制對于緩解石油公司煉油板塊的虧損壓力,也將起到積極作用。但在
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的趨勢下,與國際油價接軌更深的新機制,或使國內油價上調頻率加快。
安迅思息旺能源首席分析師、易貿資訊副總裁鐘健認為,新機制有利于理順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油價的脫鉤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油荒出現,這是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但鐘健同時擔憂,新機制實行后,由于縮短了調價間隔以及采取自動對應調整,屆時國際油價的震蕩將更直接地傳導至國內,這對消費者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不過,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王煒瀚看來,只要“原油+成本”的基本定價框架不被打破,僅在調價周期、調價頻率、調價方式和掛靠油種上做文章,對于消除短缺與高價、解決當前中國成品油市場的矛盾,都是隔靴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