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終于發力了。日前,發改委陷入了與石化雙雄關于煉油虧損數據的“掐架”。低于油企數字達20倍的統計結果令這場奇特的“羅生門”背后,空前折射出“兩桶油”只喊虧、不論賺的盈虧邏輯。
而繼此之后短短一周內,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又于上周六約談兩巨頭,矛頭直指前期備受詬病的人為制造“油荒”行為。對于長江中下游部分“重災區”,發改委明確要求加大對農用柴油的資源投放。
這似乎是為數不多的時刻,公眾在質疑 “兩桶油”時,與發改委站在統一戰線上。剛一下調
成品油售價就慣性拋出煉油虧損、油荒等諸多言論的油企們,其“聯手做局”的“哭窮”伎倆或許也已被決策層洞若觀火。
[伎倆一]
“煉油虧損”成萬金油
在所有“哭窮”伎倆中,公眾最熟悉的莫過于關于煉油虧損的一套說辭。長期跟蹤
油價的人士發現,只要
國際油價處于高位,兩大油企在分析財務報表時總不忘“兜售”煉油板塊巨虧的言論。
國內成品油價不到位及國際
原油價格過高,一直是對煉油虧損的“巨頭版”解釋。 10月28日,
中石油、
中石化發布的三季度業績報告故技重施,所謂煉油虧損加劇依舊是兩巨頭聯袂出演的“苦肉戲”。來自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說法稱,1-9月虧損分別達到415億和246.10億元。
但這一次,發改委基于統計局的數據卻從官方層面無情推翻了兩巨頭的說法。據統計,今年1-8月份,煉油行業虧損額只有18.4億元。盡管隨后兩大石油公司先后抱屈,相差幾十倍的“數差”還是赤裸裸地顯示出算法玄機。
記者注意到,一個有力的例證是: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上調油價后,正是因為國際油價走勢一直沒能在22個工作日的計價范疇內達成一致預期,導致國內成品油售價整整半年按兵未動,直到10月才因觸動下跌機制而下調了價格。
專家觀點:板塊虧損與整體利潤莫混談
兩巨頭針對與官方統計相差20倍的結果,曾有一套“自打耳光”的解釋,稱發改委統計是依據煉油和化工兩大板塊,而油企的天量虧損只是針對煉油。
在兩巨頭自己的邏輯中,即使幾百億的煉油虧損成真,下游化工板塊也仍然實現了有效對沖。那么,一個企業的盈利表內,難道能將多項業務分割看待?事實上,前三季度兩大油企凈利潤達到前三季度賺超1600億,相當于日賺6億。
雖然天然氣價格過低一直是中石油“御用”的哭窮招數,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還是告訴記者,“美國氣價現在大概9毛8分錢到9毛9分錢,比國內氣價便宜很多,實際上天然氣也好、油也好,還是有很多利潤可圖。 ”
另一個令人費解的現狀是:中石油的煉油業務比重并不大,牽系公司盈利水平的上游勘探、開采業務與國際油價的漲跌并無多大關聯,又何來幾百億煉油虧損? “如果中石油、中石化只有煉油業務,公眾必須傾聽他們的抱怨,如果中石油、中石化的業務覆蓋了全產業鏈,請你們把盈虧說全了,再抱怨。 ”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撰文呼吁。
晚報點評:煉油利潤并非“聽天命”!
幾百億,對于公眾來說數額之巨已接近抽象。但煉廠生產成本的不透明,諸如原油質量、成品油產出率、煉廠工藝、設備、人工及運輸成本等多個環節均存在不確定性的現狀,卻讓稍有會計學常識的人難以接受“言虧”的定論。
此外,盡管一直刻意強調原油進口數字的龐大,從而將煉油利潤單純與國際油價“聽天命式”掛靠,煉油企業自身的儲油能力也還是煉油利潤“命懸”國際油價的內在硬傷。
此外,強化加工能力和完善預算體系,也是兩巨頭規避國際原材料風險可以修煉的“內功”。
[伎倆二]
油價一波動必唱“油荒”
記者統計發現,2009年新的調價機制施行后,發改委共下調油價只有5次,上調了十幾次,但幾乎每次下調,兩大石油公司都會使出各種手段逼宮阻撓。其中著名的一條手段就是不斷高唱“油荒”。
不久前全國開征資源稅后寥寥數日,“兩桶油”便高調呼吁減收“暴利稅”;針對民營
加油站的柴油斷供、限購,又發生在發改委下調成品油售價的半月之內,其時點之詭異耐心尋味。
其實這樣的時點并非偶例。今年6月,作為國內油價調整兩大條件之一的三地原油移動變化率一度跌至負值。但由正轉負的態勢剛觸動市場的敏感神經,令關于6月會否迎來首度下調的猜測剛剛抬頭,兩巨頭就不斷通過官網唱空柴油儲量。最后,或許是在“兩桶油”炮轟式的信息干擾下,國家發改委發出了“二季度成品油供應緊張”的預警。
再將時間撥盤往前推,去年底曾爆發大規模的柴油荒,盡管中石化一天連發數文澄清“油荒”只是季節性因素、拉閘限電等外部因素作用結果,其天量庫存卻在面對距離漲價一步之遙的三地變化率時顯得難洗“囤油賭漲”嫌疑。
國內“跌聲”漸起時,“兩桶油”為了阻撓下調油價必唱“油荒”;國內“漲勢”一片時,“兩桶油”又為了囤油賣出好價必唱“油荒”,意圖推高油價。
專家觀點:油荒七分是人為
在與“兩桶油”掐斷民營加油站供油的抗爭之路上,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算是先鋒。近日萬余家民營加油站無油可供的消息就是由他爆料,他公開強調:“油源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給了兩大油企,扶植和發展民營企業是他們的責任,而不應該依仗壟斷來制造油荒。 ”矛頭直指油荒的人為性。
記者注意到,去年油荒蔓延時,他也曾公開拋出震撼觀點,稱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系統的部分分公司導演了“油荒”。按照他當時的說法,曾與這兩家油企下屬分公司因油源問題發生過交涉,分公司
油庫里其實有油,就是不對外批發。
這一次,發改委也不吃“兩桶油”的油荒招。發改委10月25日下發的《關于保障當前柴油穩定供應的緊急通知》,統籌做好配置資源,合理安排庫存,加大敏感及庫存薄弱地區的資源投放,切實保障農業“三秋”生產等重點用油需求。
晚報點評: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消費者?
中石油、中石化的“油荒”已近乎“狼來了”。在庫存數據不透明的當下機制中,如此頻繁而有預謀地大唱“油荒”,已讓公眾失去了信任。
在掛鉤三地原有移動變化率時,國內供需市場并無多少參考性,這曾遭到諸多業內分析是非議,但深挖之下,“油荒干預法”打的就是所謂“供需牌”。這不禁讓人疑竇叢生:國內定價機制到底怎么了?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