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2011北極科考項目主任芙蕾達·邦辰
挪威Svalbard群島,處于北極圈內,“極地曙光”號由該群島的Longyearbyen出發,開始第三階段航程。
地球最北端的城鎮Longyearbyen,遠處海面上可以看到綠色的極地曙光號。
“發現北極”——騰訊新聞獨家報道綠色和平2011北極科考
專訪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芙蕾達·邦辰:《中國不應參與到貪婪的北極瓜分當中》
(挪威當地時間9月14日晚 發自Svalbard群島附近洋面)
綠色和平2011年度北極科學考察項目自9月1日開始,至今已經進行了2周,即將開始第三階段的遠洋航行。這次航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北緯80度左右的Fram海峽海冰區,地理位置在挪威Svalbard群島和格陵蘭島之間。9月14日下午,鮮綠色的綠色和平破冰船“極地曙光”號,由地球最北端的城鎮Longyearbyen出發,開始新的征程。
自2009年以來,每年綠色和平都會開展北極科考行動,目的在于用科學的測量數據證明氣候變化對北極造成的影響,以期警醒世人。今年邀請到的科學家是來自于英國劍橋大學極地海洋物理工作組的博士提爾·瓦格內和尼克·托伯格。他們用冰鉆在海冰表面打孔,以此測量出海冰厚度的精確值。這種實地測量可以修正衛星和聲納系統監測值的誤差。另外,綠色和平還邀請到美國3D掃描專家馬修參與到項目中來。馬修用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激光掃描儀在冰面上做360度掃描,可以得到一副細節完備的3D立體海冰表面圖。這套儀器本來是用于建筑構圖領域,這次被用于海冰繪圖還是首創。得到的精細圖像可以幫有效助提爾和尼克的海冰厚度分析工作。
騰訊新聞是今年唯一被邀請參加綠色和平北極科考報道的中國媒體。今天上午,騰訊網特派記者對本次科考行動的項目主任芙蕾達·邦辰進行了專訪。她來自綠色和平挪威辦公室,今年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參加北極行動,項目經驗十分豐富。
在專訪中,芙蕾達提到了眼下愈演愈烈的北極油氣資源爭奪戰。她認為參與瓜分北極的幾個國家可以用“貪婪”來形容。而中國正謀求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對此她提出希望,中國不但不應該參與資源掠奪,更要勸說其他國家放過北極,還它一片純凈的自然天地。
問:綠色和平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會派船駛進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科考任務是什么?
答:我們的任務是協助科學家觀測北極海冰的消融情況,試著去調查清楚,到底為什么會出現過度融化的現象,以及海冰消融的過程是怎樣。
海冰處于地球兩級,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氣候的作用,但目前它卻處于急劇削減的狀態。有科學家說過,20年之內,北極的夏天可能出現無冰期,也就是說,在溫度最高的夏季,所有的北極海冰都會消失。
事實上,北極海冰就像一座超大型的空調,可以反射出80%的太陽輻射。如果海上沒有覆蓋冰塊,深色的海水就只能反射出20%,相當于大部分熱量都被海水吸收了。這會使海水溫度更高,而海水升溫又會反過來融化更多的海冰,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綠色和平能做的,就是推動研究,用科學數據證明事態有多嚴重。同時我們也想傳遞出清晰的信息:我們必須放棄化石能源,轉而使用更清潔的新能源。
我們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以往的測量都是用衛星從高空監測海冰的面積,而我們則測量冰的厚度,而且是由科學家下到冰面上去,實地鉆孔測量,得到的數據是最準確的。這份報告將由劍橋大學的Till和Nick發表成論文,與世人分享。
問:今年科考的口號是什么?
答:我們沒有設計專門的口號,但是有一個活動名稱,叫做“北極氣候影響之旅”。我們想通過這趟旅程,見證氣候變化對北極造成的影響。
問:介紹一下這次科考請到的專家吧。
答:我們邀請了劍橋大學的兩位博士生Till和Nick,他們以極地海冰為主攻方向。之所以請他們,是因為他們的導師參加過綠色和平2010年科考行動。今年導師推薦了這兩名優秀的博士生,擔任本次科考的核心人物。同時我們還請到3D掃描專家,他們可以用激光掃描儀做出320度準全方位3D模型,這對于Till和Nick測出的厚度值和衛星拍攝的平面圖來講,是非常好的補充。看過3D模型,就跟親眼見到了海冰一樣,細節纖絲畢現。
問:到目前為止項目進行了幾天?進展怎樣?
答:今年的考察是從9月1日開始的,到今天大概進行了兩周吧。總體來說目前進展不錯。盡管一路上遇到不少挑戰,比如大霧天氣,我們差點迷失在里面,還有北極熊,就在船舷下喘氣,其他還有大風天氣等。不過總的看來,階段性進展很好。專家學者在冰層上鉆洞,測量出多組海冰厚度數值,還掃描出一塊海冰的3D立體模型。我對此很高興。
問:這次科考的團隊同樣由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組成,綠色和平怎么把他們召集在一起?
答:沒錯,這次科考的團隊成員來自15個不同的國家。我們之所以能找到這么多各形各色的人,是因為綠色和平本身就是一家國際組織,我們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分支。匯集到船上的團隊,就像一個小型聯合國,很有意思。
問:有趣的是,盡管這些人有著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一登上“極地曙光”號,他們都能彼此相處融洽,工作上也配合得很好。你對此怎么看?
答:我覺得這是因為綠色和平身為國際組織,有著非常開放的理念宗旨。每個人一旦加入團隊,就會立刻被感染。
問:現在關于北極海冰融化的預測多種多樣。你有什么最新的數據可以分享嗎?
答:我還沒有掌握有關我們這次測量的具體數據,因為科學家還沒有結束他們的工作。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將打破夏季北極海冰面積的最小值。
問:這是你第幾次來北極?身為項目主任,你的職責是什么?
答:這次已經是第三次了。2009年的綠色和平北極科考中,我是項目工作人員,2010年我擔任項目主任,今年同樣。我的職責,總得來說就是“溝通”,我需要告訴全世界的人們,全球變暖的惡果已經刻不容緩。要說到我在船上的具體職責,那就太多太雜了,幾乎是“所有事”。我要在眾人之間協調,和船長一起工作,做各種決策,還要和后方的綠色和平辦公室保持密切聯系……真得很忙。
問:有一種說法是,北極海冰消融應該歸因于自然循環規律,你覺得有道理嗎?
答:是的,我了解有不少科學家都報持這樣的觀點,說冰的融化只是自然變化,不是人為因素。但是,如果集中觀察近幾年的數據,你會發現,下降的速度實在太快了,遠遠超出自然變化的范疇,已經不能用通常的概念去解釋了。
問:你是什么時候加入綠色和平的?為什么想要在這里工作呢?
答:我在2007年研究生畢業以后,就進入綠色和平工作。我是瑞士人,但是工作地點在挪威奧斯陸。我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是政治科學和自然科學,在非洲取得了研究生學位。我之所以選擇加入綠色和平,是因為我覺得“改變”很重要。雖然我并不認為綠色和平可以直接改變地球上的事,但是可以起到幫助作用,注入堅持的力量,使得改變可以更快發生。
問:當前北極的事態更為復雜,因為許多國家都覬覦北極豐富的油氣資源,想要分一杯羹,彼此間已經劍拔弩張了。你對此怎么看?
答:我想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北極作為地球上最后的凈土,應該享有大自然的寧靜。北極不屬于人類,讓它自己待著就好。挪威、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這五個國家和地區是最不友善的,可以用“貪婪”來形容。
問: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依賴于國際航運。現在中國是北極理事會的特別觀察員,而且正在謀求成為正式觀察員。你覺得中國在北極事務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答:我認為中國不但不應該參與瓜分北極的行為,還要勸說其他國家放過北極,還它一片純凈的自然天地。
我覺得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充滿了機遇。如果他們大力發展新能源,就可以同時增加本國就業崗位
問:我們共同經歷了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失望。今年2011年全球氣候大會將在南非德班舉行,你個人抱有什么期望?
答:我認為各國首腦應該擔當起對地球的責任。如果現在不及早動手,亡羊補牢,那他們日后得付出更多來彌補氣候變化造成的災難和損失。
作為一個積極的人,我還是樂觀的。我仍然抱著希望。而且我不認為南非德班氣候大會是“人類拯救自己的最后機會”。
問:每年綠色和平都會邀請中國媒體參加北極科考。今年,騰訊網有幸成為全球獨家中文媒體。請問綠色和平為什么對中國媒體這么看重?
答:因為中國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不僅因為龐大的人口基數,同時還因為中國是使用煤炭能源最大的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驚人。所以跟中國政府和人民建立聯系就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