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庫存戰 結構性風險或一觸即發
一年來稀土價格飆升,迫使整個產業鏈都開始囤積庫存。上游企業將接近一年的產量統統運進倉庫,即使已經堆積到無法再入庫的地步都不愿銷售;下游則是恐慌性地持續采購原料以規避漲價風險,并希望能夠比同行多熬過一天,贏得勝利。
只是,這種全行業高庫存的運行模式,正在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基于政策預期而狂飆猛進的稀土價格,正面臨整合遭遇瓶頸、價格預期逐步改變的考驗。而之前全行業囤積的庫存,將成為燙手山芋,最終成為隨時傾瀉而出的“堰塞湖”。值得關注的是,處于中間位置的貿易企業,風險已經逐步爆發。
上下游賭庫存
對于稀土行業上游,也就是供應原料的礦山和冶煉廠來說,今年上半年最好的銷售策略就是不銷售。因為價格上漲預期實在太過強烈,庫存價值每日都在刷新紀錄。賣得越晚,賺得越多。
“不管是氧化物還是金屬,都已經堆滿倉庫,發貨量很少很少。最近新產品入庫已經非常困難。”在散發著淡淡化工原料氣味的包頭某國有大型稀土企業的冶煉廠區里,一位負責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旁邊就是烘焙車間,一袋袋1000公斤裝的碳酸稀土正整齊地碼放在角落。
這個母公司下屬最大的稀土冶煉廠,今年來一直處于高庫存的運作狀態。該廠年分離能力1.2萬噸,而上述負責人對記者透露,目前的產品庫存已經達到1萬噸左右。也就是說,幾乎一整年的產量現在都囤在庫房里,沒有銷售。其中有一部分在兩個月前正式以國家儲備的形式入庫。
“之前生產了那么多,國儲需要的量馬上就完成了。”上述人士表示。
該廠情況非常具有代表性。從去年開始,因為稀土價格強烈的上漲預期,稀土礦山和冶煉企業的生產動力十足。礦山大量采掘,冶煉企業只要能夠采購到稀土精礦,也無不開足馬力加快生產。因此屢屢傳出工信部下達的生產指令性計劃在短時間內就被迅速用完的消息。
但高產量并未帶來高銷售,上述冶煉廠的囤貨策略,實際上是全行業的縮影。上游惜售不但引起價格暴漲,供應也不穩定。
今年年初,上海一家超細拋光粉企業負責人就曾向本報記者表示,稀土原料采購已經越發困難。雖然他原來就職于包頭稀土研究院,在業內可謂人脈廣泛,但也感覺相當吃力。
幾乎在同時,下游也開始采用相同策略應對。部分先知先覺的稀土深加工企業從去年便開始各顯神通,大量采購原料,以抵御價格上漲風險。稀土深加工行業的競爭,一時間成為原料庫存的競爭。每家企業都希望能夠“扛久一點”。部分提前鎖定原料數量和價格的企業,在這輪“波瀾壯闊”的價格上漲行情面前,得以稍作喘息。
寧波申江科技的其中一項產品是生產充電電池用儲氫材料,該公司一位采購主管對本報表示,該廠從去年開始提前囤積的原料庫存一直維持到了今年7月,為企業節省了大量采購成本。
國內一家主流釹鐵硼企業的原料供貨商則向本報透露,該釹鐵硼企業年初就預付了上億元貨款,要求鎖定較長一段時間的原料價格。“基于長期合作基礎,我們同意了這種操作方式。這就等于我們變相幫釹鐵硼企業存了一部分原料庫存。”該人士表示。
記者還從業內了解到,近期不少以釹鐵硼永磁生產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在接待券商調研時,強調了其擁有的原料庫存價值。
“大家都希望能夠熬過去,只要比對手多熬一天,都是勝利。”中科三環(000970,股吧)高級副總裁胡伯平此前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不僅在國內,國外企業同樣如此。根據日本企業7月1日的報價,燒結釹鐵硼價格的漲幅低于業內預期。“這說明日本企業的資金實力確實雄厚,原料庫存非常充裕,超出我們預計。”胡伯平說。
在上游和下游的爭奪中,還有一個群體不容忽視,那就是徘徊于上下游之間的,龐大而不可計數的貿易商。暴利吸引了各種以投機目的為主的業外資本,“根本不懂稀土”的團體也紛紛參與進這場炒作。不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交易充斥于正規和非正規企業之間,累積起來的社會庫存,迄今未有權威統計數字。
價格預期生變
只是,這種基于強烈上漲預期的高庫存戰略,正在面臨嚴峻挑戰。
稀土價格之所以在短時期內獲得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漲幅,政策無疑是最大的推手。因為相關行業政策史無前例地密集頒布,使整個行業對未來前景充滿期待。環保、整頓、減產、控制出口,每一項都構成價格上漲的動力。
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內,這種助漲力不僅在下降,甚至還可能成為下跌的根源。
“因為這些會增加成本的工作并不是已經完成了,有些甚至還沒有開始,但價格已經提前兌現了預期。”包括中國稀土學會和多家企業負責人在內的業內人士向本報分析,由于價格已經在炒作之下攀升到了目標位置,行業還沒有開始付出新增成本,卻已經獲得了補償乃至高額回報。因此,如果這些計劃內的工作最終被證明并沒有真正完成,支撐價格的預期就將松動,乃至垮塌。
這也是為何從7月份開始的環保核查明明讓整個行業都付出了不菲代價,也有部分省份如江蘇號稱正全面停產整頓,但稀土價格卻從7月以來始終萎靡的原因。
環保核查一度被業內稱為“影響最大”。包鋼稀土、甘肅稀土等冶煉廠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冶煉環節主要的環保治理在氨氮廢水排放部分,一整套回收設備的一次性投入約在4000—5000萬元。
但是,若分攤至其每年過萬噸的產能、以及目前每噸稀土氧化物動輒上百萬元的價格中,這些成本的增加就完全在企業的承受范圍內。“過去是的確沒錢做環保,但現在這個價位,大家都有能力上設備了,成本應該也都是自己消化,不再轉嫁到下游企業去。”
與之相應的,從7月開始,稀土價格便持續陰跌。以最具代表性的氧化鐠釹為例,目前氧化鐠釹的市場報價(含稅)已經跌至90萬元/噸左右,與其最高峰時的127萬元/噸相比,下跌了近30%。且跌勢還在繼續。
環保成本已提前消化,那么接下來一系列的核查整頓、乃至最終的行業兼并重組是否真正能夠成功,就成為目前價位是否能夠真正獲得支撐的重要因素。由于工信部、國土部等多部委即將聯合進行的包括采礦、生產、環保、流通在內的四項專項核查集中結束于10月。因此,10月被認為是中期稀土供需結構明朗的時間節點。與此同時,核查又是全行業兼并整合的基礎和前奏,它將決定稀土市場的長期格局。在密集下發的核查文件中,企業若不能達標,企業將被“停產”、“整改”或“淘汰”。
“如果真的執行到位,價格再往上漲也有可能。但如果大家發現原來還是跟以前差不多,這個價格很可能會崩盤。”一家位于廣東的稀土貿易企業總經理在包頭對本報記者如此表示。
“我們是很重視這次核查,但也有人說這次還是會跟以前差不多。”江西銅業(600362,股吧)位于四川的稀土冶煉廠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業內對核查的重視程度明顯超過以往,但由于類似政策過去一直在下發,且多半雷聲大雨點小,很多企業還在將信將疑地觀望。而內蒙古正在進行的稀土冶煉企業整合就是業內關注的對象。
若該地區整合成功,則表明政策的確“動真格”,大勢不可阻擋;但若原本就已具有良好基礎的內蒙古都無法真正達到目標,其他地區的實質性整頓就更無從談起。屆時,風聲過后,一切如故。此前道道政策金牌累積起來的價格預期,亦將逐步瓦解。
整合之憂
那么,內蒙古地區的整合進度到底如何?業內表示“非常擔心”。
5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全區共有35戶企業被納入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范圍。按照上述整合方案,今后內蒙古只保留包鋼稀土一家分離企業,其他35家稀土企業則面臨被淘汰關閉或兼并重組的命運。這項工作原定從2011年5月開始到6月底結束,但迄今仍在進行中。
在此前舉行的第三屆包頭稀土產業論壇上,包頭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郭甫欣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包頭市涉及整合的22家稀土企業中,有三分之一“已經達到關停條件”,“停水停電”,其他企業的整合則“正在運作當中”,涉及職工安置、關停企業出路等系列問題。
“我們也在積極為涉及整合的企業尋找新的項目和出路。”郭甫欣說。
只是找新出路談何容易。僅補償條款就足以讓談判成為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論壇間隙,不止一位稀土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補償價碼未談攏,談攏的金額也遲遲未到位,因此不少分離廠正在逐步復工。
“我的客戶跟我說,大家看包鋼稀土連這一點補償的錢都不肯拿出來,又都開始生產了。你可以去問問,誰真的停了?”廣東一位稀土貿易商對本報表示,照常開工的現象非常普遍。此前還有媒體報道,不少復產的企業雖然失去了包鋼稀土的稀土礦供應,但依然可以從私人礦山中購買足額原料。
或許這也可以從被列入整合名單的冶煉廠對此問題的態度中看出端倪。記者致電烏拉特前旗一家稀土廠負責人,他表示該廠也是整合對象,反復強調“我們擁護行業整合政策”,但卻拒絕對具體情況做任何介紹,也不愿意回答是否已經停產的問題。
而呼和浩特一家稀土冶煉廠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呼市被列入關停的5家企業,只有一家還在做少量加工業務,其他的確已經停產。但是,停產的真正原因卻并非政策。
“現在先不談錢、不說補償了,下一步即要求環保達標,現在市場又這么不好,工廠自動就停了。”上述人士透露。
也就是說,目前的停產行為實際上是市場因素在起作用,是企業的主動停產。“春風吹又生,一旦價格回暖,就算名義上已經被整合了,但這些實際上不受約束的中小冶煉廠很可能復產。”包鋼稀土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昨日對本報表示。
而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接下來的整合工作時,他對記者坦言:“業內應該說是"非常擔心"。”
高庫存或成“堰塞湖”
若密集開展的核查與整合在執行中大打折扣,那就意味著已經被拉升至高溫高壓狀態的稀土產業鏈將出現結構性風險。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一旦政策預期落空,高庫存就會成為“堰塞湖”,最終讓全行業遭遇沖擊。貿易環節將首當其沖,成為最早的風險爆發點。若跌勢不止,就可能進一步延伸到下游深加工和上游冶煉廠,就算大礦山亦不能幸免。
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稀土不可能再回到“白菜價”的時代,高位運行是趨勢。這一觀點被廣泛認同,但亦有業內人士提醒,由于現在的價格是在原來基礎上平均上漲了5倍,因此,“就算跌個50%,雖然還是相對高價,但落差也足以沖垮一大批企業。”。
“最慘的就是那些投機貿易商。他們根本不了解稀土市場,在高位時接了大量貨源,現在價格下跌,下游采購極其疲軟,他們手里的貨已經拋不出去了。”上述包鋼稀土國貿公司人士指出,事實上,中間商的逐步拋貨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個月,這也使得稀土價格在6月底見頂后,陰跌不止。
在8月8日舉行的包頭稀土產業論壇上,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也提及目前價格下跌的原因:“市場上出現的拋貨現象對價格有影響。”
這種拋貨短期內還未演變成恐慌性拋售,因為業內還在觀望政策的執行力度。一旦這一次又是“只聽樓板響不見人下來”,恐慌心態之下,后市難以樂觀。
“社會庫存實在太大。現在就已經快跑不掉了,如果真的崩盤,貨就捂死在手里。”參與稀土貿易的廣東福維金屬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不諱言目前行業的窘境。
相比貿易企業,生產性企業的情況可能會稍微好些。但業內認為,若成趨勢性下跌,風險也將從下游開始,逐步向上游蔓延。
以目前占稀土用量39%的永磁材料行業為例。大多數釹鐵硼企業先期囤積了大量原料庫存,建庫時點的確具備優勢,平均成本亦低于目前的市場價。但若稀土價格明顯下跌,第一會明顯影響短期至中期的銷售,第二將可能影響終端產品價格,
“釹鐵硼行業下游的剛性需求仍然較旺,但剛需也會買漲不買跌。”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近來釹鐵硼企業的采購和銷售需求都持續低迷,除了自身配備了大量庫存以供消化外,其下游客戶也開始謹慎采購稀土永磁產品。
“市場要長期發展,關鍵是要穩定,而不是暴漲暴跌。現在一直跌價,誰都不敢買,我們不敢買原料,客戶也不敢買產品。”綿陽西磁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強調,如今的跌勢對釹鐵硼企業來說,“肯定不是好事”。究其原因,稀土價格累積漲幅過高已經觸及邊際需求,致使下游企業或者減產,或者開始尋找替代品。北礦磁材(600980,股吧)高層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鐵氧體磁性材料已經開始替代部分低端釹鐵硼。
而目前稀土跌價,下游的采購策略就更加謹慎。流通節奏變慢,又反過來加劇價格下跌速度。長期下去,市場化定價的釹鐵硼產品價格也將受到威脅。這無疑將降低釹鐵硼企業的盈利預期。
“本來今年會比去年更好。但上半年的價格上漲實在太厲害,國外競爭對手的備貨量又比我們想象得多,我們的價格優勢未必明顯,因此形勢不會那么樂觀了。”北方某龍頭釹鐵硼企業一位高層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被認為唯一不會受到致命傷害的就是“大稀土礦山”。因為無論價格怎么跌,都不可能跌回上漲原點,更不可能跌破成本價。因此,低生產成本的大礦山依然能擁有豐厚利潤。
只是,大稀土礦山已經囤積了超過半年的貨品。若加大出貨速度,會進一步沖擊市場價格;若持續囤貨,高庫存就將成為始終壓制市場價格的潛在因素。此外,從2012年開始,部分稀土企業的稀土礦漿原料將采取變動成本定價模式,成本優勢亦將被削弱,業績將不如預期。
此時,“穩定”成為行業共同的期盼。“不少下游企業反映,他們好不容易跟客戶談下價格,如果此時稀土市場又有劇烈震蕩,情況將很被動。”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在公開場合反復強調,下半年最重要的“不再是價格高不高,而是保持穩定”。他希望行業能夠“形成一致”,共同維持市場。
非理性的行業狂熱讓整條稀土產業鏈都經歷了一輪暴富,卻也累積了高燒之下的結構性風險。產業鏈沒有得到健康發展、利潤分配持續不平衡的結果就是價格暴漲暴跌,最后受到傷害的,亦將是整個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
“漲太快不是好事!”
非理性的行業狂熱讓我國的整條稀土產業鏈經歷了一個暴富過程,卻也累積了高燒之下的結構性風險。產業沒有得到健康發展、利潤分配持續不平衡的結果就是價格暴漲暴跌,從而傷及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