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地球科學副教授中曾根?加藤在研究一份從太平洋提取的含稀土泥土樣本
近日,日本科學家發現的水下稀土對陸地現有的主要稀土項目并不存在威脅。而美國鉬業公司、萊納斯和阿瓦隆稀有金屬等公司認為,開采這些水下稀土將花數十年時間并耗資數十億美元,因此這個夢想很難實現。
雅各布有價證券的分析師路易薩·莫雷諾(Luisa Moreno)說,“(海洋寶藏)僅僅是誘人的新聞題目而已,我認為這樣做并不可行。”
據路透社報道,日本近期發現的巨大礦床位于海平面下3500到6000米的太平洋底,該發現不僅對于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而且標志著日本稀土供應安全未來將得以保障。
由于占全球供應量97%的中國緊縮出口,去年全球稀有金屬價格飆升,用于制造混合動力汽車和智能手機所用磁鐵的鏑礦每千克價格飛升至3600美元,去年同期的價格僅為300美元;同時,釹礦的價格徘徊在450美元/千克,而其去年年底僅為45美元。(1美元約合6.47元人民幣)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17種金屬的消費國,價格飛升對其打擊沉重。隨著許多公司削減使用量,日本2011年稀土需求預期將削減30%。
莫雷諾表示:“日本公司非常沮喪,迫切需要替代品。”她指出,日本已經在開展稀土回收試驗,并且在全球尋找、投資稀土勘探項目。
開發可行性存爭議
日本近期表示,新發現的水下礦床約有800億到1000億噸的容量,這超出目前任何陸地礦床,但從海底淤泥開采金屬的可行性尚不明朗。日本科學家認為,只需要將原料從海底抽出,接著用酸從泥中提取出稀土即可。
然而,許多分析師指出,稀土對于商業進程極其關鍵,海底礦床的開發成本極為昂貴。達爾曼玫瑰的分析師安瑟尼·楊(Anthony Young)表示:“我想開發可行性較小。”
但也有礦業公司看到了大洋底部的價值。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計劃在新幾內亞的巴布亞島海岸開采水下銅礦,同時納米比亞海岸線的鉆石已開采了數年。分析師指出,眾多企業繼續開采著陸地上的礦床,因為水下金屬的開采價值仍不明朗。
拜倫資本市場公司的分析師喬·赫克威(Jon Hykawy)說:“海底開采的成本肯定很高,因而產品的價格勢必較高。現在稀土的價格已然很高,這也肯定會推高稀有金屬價格水平。”
分析師指出,全球需要開采新的礦井。美國鉬業公司計劃明年開采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斯山礦井,預計2013年底產量將達到4萬噸;澳大利亞維爾德山礦井的負 責人萊沃爾·利納斯(Rival Lynas)也計劃在今年年底進行開采,預計2013年年產量將達到2.2萬噸;此外,阿瓦隆、稀土資源及大西部礦產等 初級開采商業都著手進行開采。
2010年全球需求量約為13萬噸,未來5年該需求將迅速攀升,美國鉬業公司和利納斯可滿足總需求的 1/3。路透社稱,如果日本開采深海礦床,可能在5到10年內著手。東京大學地球科學副教授中曾根·加藤(Yasuhiro Kato)說:“目前1平方 公里的礦床能夠供應全球每年消費量的1/5。”。
稀土生產商和勘探者對海洋礦產引發的競爭并不擔心。一位加拿大上市稀土公司的主管表示:“這很可笑,竟然認為可以從那樣的深處挖出并運送任何東西。在看到稀土之前,我想我首先看到的會是海底大烏賊。”